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下)

六、输入分析

7、阅读负担与阅读习惯

霍炬的blog里有两段话:“我觉得谈产品体验是一个专业的事,不是随便一个谁觉得什么好就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词因为太容易理解,使得评论起来毫无难度,其实多数人对产品体验的评价都流于表面,非常肤浅。”、“微博类产品因为信息刷新太快,所以造成了比以往RSS更严重的阅读压力,让人们阅读负担大大加重。也在其上花费掉更多时间,节约阅读负担问题非常重要。”

另外,霍炬的夫人西乔,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理性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受众、目标、情境”,我非常认同西乔的观点,泛泛的谈阅读负担,往往流于表面,非常肤浅。必须考虑到是谁在阅读,他们想要读到什么,然后才能判断,某种展现方式,对于他们而言,到底是不是一种负担。

因此,我在此并不想证明霍炬说错了,只是想说:很有可能,twitter与微博的用户需求与阅读习惯,本来就存在着差别,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不同的功能与界面设计,很难简单的评价优劣。

比如说微博有而twitter没有的缩略图,到底哪一个更好,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插入了被转发的140字原文,再加上可能附带的图片,的确会造成更高的行高。但是这样是否真的会带来阅读的负担呢?泛泛的谈负担的话,一屏幕的全是文字,只怕比图文夹杂的内容,更加令人感到负担吧。一方面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内容,一方面又抱怨阅读负担增大,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

twitter/微博这样的产品,说到底是打发碎片时间的工具,有人浅尝,有人沉溺。浅尝的人,自然没负担,沉溺的人又往往不自觉,甚至乐在其中。真的觉得有“阅读负担”的人,只怕就是那些成天分析用户体验的家伙吧?

8、直接可见与点出可见

微博相比twitter,最大的一个不同,可能就在于某种封闭性,以前google的价值观有一条,是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站,这体现了一种相当开放的精神,而在微博,他们做的非常多的功能/改进,是让用户尽可能的不离开自己的网站。

图片有缩略图,点击放大。视频有缩略图,点击播放。音乐一样可以直接点击播放。这样做,好吗?对吗?应该吗?这三个问题,我都没有答案。但是,可以比较一下twitter的例子:

早期twitter,都是点出可见的,他们不提供任何这种服务。但是,twitter从单栏改为两栏后,他们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很纠结的变化。

twitter1

twitter2

因为@ghosTM55是我follow的人,所以他转发的那张照片,我在右边栏,就可以看见;而这个@tualatrix,我却没有follow,所以他上传的那同一张照片,我看不见,而是会看到一个Media not displayed.的提示。个人认为,这样的取舍,令人感到非常纠结与蛋疼。

顺便吐槽一句:twitter官网的这个右边栏的滚动条设计,也非常诡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体会。

9、时间线与信息流

在大多数的SNS产品中,我所关注的消息,都会以时间倒序排列,并且常常称之为“时间线/Timeline”。而facebook/google+则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案“顶贴”,一个消息如果被回复/评论/like,就会上浮,以吸引我的再一次注意,在Google+里称之为信息流/Stream,在Facebook里称之为动态汇总/News Feed。

到底是时间线比较合理,还是信息流更加好呢?这与一个SNS产品想要服务的用户有关,如果我关注的那些人,都是真正的朋友,我自然不想要漏掉他们的每一条消息以及相关的每一个评论。如果我只是随意的关注了一些人呢,根本没打算看完他们所有的内容,漏掉了也不可惜,那么在有空的时候打开网页/手机,看看最新的内容,五分钟后关掉去干别的,自然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分类,twitter/微博的时间线是合理的,facebook的信息流是合理的,而Google+的信息流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根本就是鼓励你尽可能多的关注一切能够被找到的人~~~

另外附赠一个link:《Google+抄袭Facebook的十大证据

10、新浪微博的搜索与直播

必须多说一个小节,这个小节是夸新浪微博的,而不是在做产品之间的比较。在我看来,新浪微博有一个功能做得很棒,随意搜索一个词,如果有兴趣,就可以以直播的方式查看搜索结果,在某些热点事件出现的时候,利用这个功能看直播,看到七嘴八舌的议论滚滚而来,的确非常能够满足我们一些“深度八卦”的需求。

 

小结:以上10个小节,都是关于输入的,也就是当一个用户进入SNS,如何去获取/阅读那些消息的各个方面。可以谈得内容还很多,不过实在是有点写不动了,明天,正式进入第三部分:“处理”。

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中)

六、输入分析

以下的几个小节,都是一些界面与操作细节的比较,我个人觉得非常的有意思,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细节。如果一个SNS产品的从业者,对于这样的细节没有兴趣,我想是非常糟糕的。

4、翻页与加载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内容多了一页肯定显示不完,因此当到达页面底部时,自然会出现一个“下一页”的按钮/link。最早给我震撼的Ajax技术革新,出现在Google Reader,他们采用了一种“懒加载”技术,在你快要阅读到最下面的时候,自动帮你把后面的内容加载进来。

这样的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在我们已知是tumblr模仿者的“推他”、“点点”里,都采用了这种“懒加载”技术,而且,只要你订阅的内容没有结束,他就可以一直加载下去。

奇怪的是,tumblr作为轻博客的始作俑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推出这一功能,他们依然遵循传统的翻页技术,并没有搞那么新潮的玩意儿。当然,从这个比较而言,声称要虔诚的借鉴tumblr的点点,依然保有着“微创新”的勇气的。

最有趣的实现方案,是新浪微博的做法,他们完全可以实现无限懒加载,但是却选择了只加载2次,然后出现翻页的做法。我想,他们是想在用户体验与页面资源占用之间,做一个权衡吧。

5、用户推荐

正常的浏览之外,在屏幕的右边,通常SNS网站都会推荐一些你可能会关注的对象,各家的推荐,都有一些区别,首先来看twitter的:

tuijian3

然后是新浪微博的:

tuijian2

接下来是tumblr的:

tuijian1

可以看到,相比twitter的用户推荐,新浪的用户推荐,的确更加注重说服力,相信会比twitter的推荐取得更好的效果,而tumblr的特色在于,他只推荐一个用户,更突出了该用户所发布的优质的内容,这是非常符合tumblr注重内容的目标的。

另外的三张截图,我就不贴了,一张是点点的用户推荐,学习的是tumblr的风格。第二张是推他的用户推荐,学习的是新浪微博的风格。另外有趣的一点是:新浪的qing.sina.com.cn的用户推荐,倒是忠实于tumblr风格的内容推荐。。。

推他与点点的区别,当然值得细讲,不过大概的分别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点点更像tumblr,更注重内容;推他更像微博,更注重互动。

6、分组功能

分组功能,twitter、微博都有,但是我的感想不多,因为我都从来不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把人分组,往往会割裂内容与讨论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分组里的内容,区别又不大。相比而言,我倒是很期待tumblr/点点,能够推出分组功能,毕竟他们的目标是追求内容的品质和一致性的。通常一个关注对象的内容,都是一种类型,而我关注的多个对象,能够通过分组来浏览,想来会是不错的体验。

至于Google+,他最有特色的当然是分组(circle),但是这个话题太大,我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单写一篇来骂它~~

(未完待续)

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上)

五、分析框架

要分析那么大的一个现象,的确需要一些下手的思路,某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确成立,那么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典型的输入、处理、输出的结构,也应该在网络上存在”,那么对于网络而言,人就是一个一个的“处理/记忆”单元,他们接受输入、处理信息、创造输出,听上去,也相当的顺理成章。而现代的SNS网络,就有点像导线或电路(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神经元之间的触突),将人与人的联系,以某种方式固化下来,使得信息传输更为顺畅,当然,也更为频繁。

这,也许是分析SNS的入手处。

六、输入分析

“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访问各种网站,吸收各种信息,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不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信息,都成为相当巨大的挑战。在非特定目的的信息浏览情况下,SNS提供了在门户网站与推荐系统之外另一个不错的信息过滤与筛选方案。他能够同时以较低的人工成本与较低的计算成本,来提供一个相当过得去的信息浏览方式。”——引自《SNS三要素

1、信息的可预期性

当我访问一个网站或者使用一种服务,我的预期是获取什么的信息,而实际获得的信息,是否满足我的预期,即是信息浏览的可预期性。

如果我们访问门户网站而言,甚至是垂直门户网站,那里的信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因为我几乎是按照某种点击路径,直达自己想要的内容。当然,我某天的想法可能会变化,只要选择不同的网站、不同的点击,访问不同的分类,我可以自由的选择内容。问题在于,这样相当累吃力。

而推荐系统,努力在记录我的偏好,这实际上是在努力完成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人的偏好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偏好系统的假设,基本上就建立在“用户过去的选择,也将是今后一直的选择”这个基础上,这往往会让口味稳定的用户感到满足,而让口味漂移的用户,感到过于死板。

在SNS系统中,通常用“关注/follow”来解决这个问题,在twitter/微博,我们关注的单位是人,而在知乎/Quora,我们除了关注人,还可以关注tag或者某个具体的问题,最近有什么变化。

当然,因为人的口味是变化的,同一个会发布什么乱七八糟的消息,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某个原来干得好好的VC,会突然宣布“私奔”,这完全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最值得一提的,是tumblr,他通过鼓励一个用户开多个“blog”,鼓励用户将不同的内容发布到不同的“blog”上去,使得每一个blog的内容,相对稳定,品质相对更高。不太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

信息的可预期性,是一个难题,太高则死板,太低则杂乱。一个SNS服务,是否能够按用户的意愿调整可预期性,用什么方法,依据什么原则来调整可预期性,则是一个见仁见智见功力的大问题。

2、兼论Google Reader与ITEye

Google Reader是一个RSS Reader,但是,我认为他在社会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我们常说,Google不懂社会化,但是Google Reader中的好友推荐,like以及基于某种魔法的“Sort by magic”,的确为阅读大量网络信息,带来了便利。

ITEye,也就是原来的JavaEye,有一个非常奇特,国内似乎未见模仿的功能:“基于用户投票的精华、隐藏与奖励、处罚”机制。虽然JavaEye最初只是一个传统的BBS,但是,在传统BBS版主加精华功能之上,用户可以投票决定一个帖子的生死。被投票为垃圾的帖子,将会从版面上消失,而被投票的用户,将会被扣除积分,甚至因此丧失发言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样的机制,JavaEye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质量技术论坛,这其中的社会化机制,是很有价值的。

3、深入了解与浮光掠影

用户浏览网络,常常会有多种不同的需求,虽然说现在是一个人人浮躁的社会,毕竟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生出一股冲动,想要深入的了解某个话题,想要一探究竟,还想了解别人有如何看法,甚至围绕一个话题的诸多议论,又是哪些衍生的评论和趣事。

在某些碎片时间,我们愿意胡乱的,可有可无的,获取一些信息,打法一些时间。在某些特别闲的蛋疼的时候,我们又愿意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满足自己那颗“求知/八卦”的心。

一个SNS产品,能不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呢?这又是一个矛盾。

我不同意霍炬的看法:“评论让信息不再平等,发出的微博是主要的,其下所有的评论附属其上。一条微博一旦被删除,其下的评论也随之消失,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如果不特意展开去查看评论,一般情况下评论是不会被更多人看见的。甚至发出评论者的follower(墙内叫粉丝,关注者)都看不到。这样就严重降低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因为,信息的价值原本就是不相等的,140个字的精雕细琢,与“呵呵”、“放屁”、“赞”这样的文字,是不等值的。原始素材与围绕原始素材的讨论,实际上存在着天然的从属关系。

当我只想浮光掠影的时候,我可以仅仅看那些时间线里的内容,当我想要深入了解,追根究底时,我可以点开评论,细细阅读别人的评论,以及那些评论者之间的相互讨论。

当霍炬担心:“相当比例的信息单纯成为评论而损失掉”时,我认为,有些评论,本来就是不值得流传的,而且,这些评论是否流传出去,依然取决与评论者,而不是一种强制的设定。

关于评论与转发的问题,我将在“信息处理”一节,进一步深入讨论。

 

不好意思,原本的打算是这篇文章分为四部分来写,但是第二部分的预期篇幅,大大超出了我的设想,因此,接下来的内容,明天继续再写,敬请期待。

SNS之盲人摸象——第一部分

一、缘起

1、原本,这篇文章想起名叫《SNS三要素实例分析》,原因是我之前写过一篇《SNS三要素》,这篇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因字数限制,只写了一千字不到,完全是“高屋建瓴”,没有一点实例分析,当时就被同事@soulhacker 所批评,我当时就想整一篇大的,好好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2、最初是因为老罗罗永浩向twitter开炮,接着@virushuo 写了一篇长文《microblogging和微博信息架构产品差距和影响》,进而@hecaitou 还《遵霍炬之嘱而作》了一篇长文。更加明确地将一个产品功能特性的讨论,上升到革命与反革命、自由与反自由、平等与反平等、奴役与反奴役的对立上去了。难道,就不能从纲上下来,从线上下来,坐回到地面上,谈谈产品吗?

3、最近我用了一阵Google Plus,简直深恶痛绝,下决心要好好批判一下这个产品。

总结以上三个原因,我打算写这么一篇SNS分析,文章估计会相当长(提纲就写了四页A4纸),所以打算分为四部分,今天先把第一部分写出来。

二、解题

为什么不叫实例分析,而叫盲人摸象了呢?因为反省,文章太大,需要反复的打腹稿,越想越觉得底气不足。我原本想建立的,是一个分析框架,而这样的目标,估计够一个博士做2年论文的了,以我这样粗浅的见解,最多就是盲人摸象的水平。

尤其是对于SNS产品,每个人都是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在这个网络中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无法了解整体——除非,我拿到了一个SNS网站的所有后台数据,再有精力全部了解一遍,再有条理的将其分析出来——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同一个SNS产品,由于人群的不同,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形成不同的风格与亚文化,而这些都是我无法完全了解的。

从一篇论文的角度来说,我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论证,基于哪些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是很难甚至无法证明,有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完全就是偏见。所以,如果你的看法与我大相径庭,别奇怪,这很正常,毕竟大家都在盲人摸象呢。

三、分析的对象

本文打算分析的主要对象,包括以下五个产品:

twitter:用了两年多;

新浪微博:用了一年半左右;

知乎:4个月;

thumblr:将近一年;

Google+:一周;

另外,可能还会提到诸如GMail、Google Reader、Google Groups、ITEye(JavaEye)、推他、点点等等网站,但是,肯定不会提到Facebook及其中国的各种克隆站点。原因很简单,Facebook我虽然有帐号,但是从来不用;开心001我以前沉迷,后来戒了;其他的网站我都没上过,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

另外,我不会讨论豆瓣和饭否,因为这个说起来太难,我得绕开。

四、一些假设与前置观点

1、国内外用户的使用习惯存在重大差异,我猜twitter的用户中,有更多的移动用户,而新浪微博的用户中,有更多的PC端用户。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费力去查过数据。

2、去中心化作为一个目标,在国内更加难以实现。当然,更有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重大成功的新浪为例。

3、传播的效率与注重隐私的要求相互矛盾。这是一个两难的需求,无法同时满足。

4、产品的好坏很难评价,但是产品的成败可以预测。当然,预测也可能是错误的。

5、用户习惯,无所谓好坏对错。我很反感某种居高临下,鄙视某些用户习惯的心态。

6、好的产品即使需要学习,也是容易学习的。当然,emacs不包括在其中。

7、在这篇文章中,不讨论SNS社区运营。也不讨论SNS营销。那是另外两个巨大的话题。

8、静态分析一个网站的功能点,可能非常片面,对于一个用户来说,留给他印象的,往往是这个网站不断发生改变的感觉。举例:twitter最近的通知邮件种类增加了,原本只有follow通知,现在Reply、RT、Fav都有通知邮件了。

以上的这些假设与观点,我不打算论证,也不打算说服谁同意我,各位如果有兴趣,且听下回分解!

山寨开心网大汇总

http://www.zhaokaixin.com/

image

http://kaixin.us/index.php

image

http://www.kaixiner.com/

image

http://www.52kaixin.net/

image

http://www.51xkx.com/

image

http://www.kx58.com/


image

http://www.8kaixin.com/
image

http://www.uukaixin.com/


image

http://www.liangban.com/


image

http://kaixin.com/


image

http://www.kaixining.com/


image

http://www.5ikaixin.com/

image

http://www.kx5201.cn/
image

http://www.kaixw.com/

image

http://www.kaixin66.com/
image

http://www.52kaixin.com/
image

http://www.kaixinwang.org/


image

http://www.99quan.com/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