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前段时间,在MSN上跟表妹聊天,她推荐我看一本书。当时是因为谈到教育的问题,但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远远超出教育的领域,值得为之认认真真的写一篇读后感。
一、这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1、这是一本畅销书
首先,这是一本畅销书的第二版,本书的初版从1995年起,共销售了大约100万册。在多个畅销书排行榜上,长期停留。更为重要的时候,这本书受到了众多读者热情的欢迎,有一条中学生的读者留言,特别有趣:“我实在太喜欢你的《老师的谎言》了。我一直在用你的书从教室的后排向我的老师发难。”
当然,这本书还受到了很多其他类型的读者的欢迎,比如:工人,家庭主妇,非裔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以及一些真正具有责任心的老师。很多人来信说:“感谢你的著作,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的学生都是非裔美国人,他们被你的书激动得热血沸腾”;“我的女儿用你的书,作为游击战指南,并且特别喜欢它;虽然老师们并不总是满意”。
当然,也有人并不喜欢。他们说:“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嬉皮士、社会主义者、反美分子、反基督教分子。”
最有趣的场景是这样的:一帮学生都去读了《老师的谎言》,然后老师们的生活就被搞惨了,直到老师们手中也有了这本书,是他们跳出了教科书的雷池,情况才发生变化。
是的,这是一本具有颠覆性的,畅销书!
2、这本书有关美国历史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一副解毒剂。在此之前,我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是从林达的看美国系列而来的。当然,后来又加上了稍微差一些的《民主的细节》,以及更加弱一些的《生活在美国》。。。
看林达、刘瑜或者范学德的书,往往会感慨美国真是太好了。时不时会有一种“啊,太好了!”,“唉,真好呀!”。甚至还有些忍不住要热泪盈眶的冲动。
最近看陈冠中的《盛世:2013》,主人公老陈,不时会有小小的感动,偶尔眼眶还会湿湿的,嗯,就是这种状态。
现在才明白过来,自己还是被有意无意的,给洗脑过了。
作者告诉我们: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大多是这样的口吻:做一个好公民,你有一份值得骄傲的遗产。做你能做的! 毕竟,看看,美国取得了多少成就!看一看你的历史书,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们如此自豪。
作者写道:“书名本身就讲述了故事:《伟大的共和国》、《美利坚盛典》、《希望之地》、《美利坚民族的胜利》。。。比如,化学书的书名是:化学,或者化学原理,而不会是‘分子的胜利’。”
事实上,有很多人要求教科书变成这样。1925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宣称:理想的教科书,应该激发孩子的爱国心,应该谨慎、乐观地讲出真相,少讲失败,如果要讲,那也只是由于其在道德教化上的价值;应该主要讲成就。
因此,在看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美国历史远比我过去所了解的,要复杂,当然,也更加有趣。
3、这本书有关中学生教育
这是一本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书。作者是一位大学历史教授,从他的经验来看,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是唯一一门,让学生学得越多就越愚蠢的学科。
这个观点,让我了解到两个事实:
在中学阶段的美国学生,同样会接受或多或少的洗脑教育。
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就会有很多热心的大学教授,来摧毁他们的偶像。
与咱们国家的区别,一方面是在中学阶段的洗脑程度。毕竟美国的教材还算得上多种多样,而不像咱们,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之类。另一方面,则是,大学阶段帮学生反洗脑的教授,要少得多。
4、这本书相对左倾
虽然,被人痛骂:“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是有些过了,不过作者的确相当激进。举一个小例子吧:
作者批评到:在美国的18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半在索引中没有列出“社会等级”、“社会分层”、“阶级结构”、“收入分配”、“不平等”或其他任何让人能够想到的相关条目。也没有那本教科书列出了“上层阶级”、“下层阶级”这两个条目。有3本书列出了“中产阶级”这一条目,但只是在向学生灌输,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
进一步,作者告诉我们:美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大多数的教科书,却始终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机遇之地,出身贫富有差别,但是机遇是相等的。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会鄙视贫穷,认为那是由于不成功的缘故。还有一个数据,挺能说明问题。在共和党,55%的人认为穷人是造成贫穷的根源,而只有13%的人认为贫穷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民主党中,68%的人谴责社会制度,只有5%的人责备穷人。。。
二、引发的思考
1、关于美国
关于美国,我们了解得不少了,说实话,大多数是正面的。前段时间看完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我还在推特上感叹:我深爱自己的祖国,但是我必须承认,美国是一个更好的国家。
当然,并不是说,在看了《教师的谎言》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而是修正了自己的部分看法,因为越是了解得更多,才越是能够正确的评价一个事物。
这里要谈的一个话题是:美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的呢?或者说,美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种种观点,是从何而来的呢?
举几个例子:美国人每年都会过一个盛大的节日,叫感恩节。本来我以为这是一个西方的传统节日,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国特有的节日。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典型的描述是这样的:
“始祖移民”们在普利茅斯港口选了一块陆地定居下来,不幸的是,他们到那的时间是12月,他们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然而,印第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印第安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叫他们种植粮食。天气转暖的时候,殖民者们开始种植粮食、钓鱼、打猎,并为冬天做准备。在收获了第一季庄家之后,他们与自己的印第安朋友庆祝了第一个感恩节。
一个多么懂得感恩的民族,一个多么理解友谊的国家啊!
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不会知道的是:始祖移民们并非白手起家,也不是来到了一个蛮荒之地,有时候他们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有时候,他们也直接闯入印第安人的村庄,拿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且还假惺惺的说:“我们本来想留一些珠子和别的东西给他们,以示和平,表明我们有意要和他们交易。但是我们没有那样做,因为我们走得太匆忙了。如果我们遇到了印第安人,我们会为我们带走的东西付钱的。”
可笑的是,如果他们走得不是那么匆忙,其实是能够遇到印第安人的。
再引一段:
次日早晨,我们发现了一个像坟墓的地方。我们决定挖掘看个究竟。。。我们挑了一些好的带走,然后把尸体给盖上了。
作者在文愤怒的问到:“那真是一个‘像坟墓的地方’吗?”
而且,始祖移民在自己的记录文字中,感谢的并非印第安人,而是他们的上帝。在发现了一大片庄稼,并且刨了人家的地之后。他们感谢上帝,并且说到:“正是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才发现了这些谷物;因为要不是遇见了一些可能会骚扰我们的印第安人,我们怎么能够发现他们呢?”
类似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再举一个简短一点的。
美国有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专门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但是,在一位老师告诉他的学生们,林肯之前的总统,都是奴隶主时,学生们愤怒了,他们无法相信,因为在教科书中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在查询了相关的资料以后,学生们再次愤怒了,因为教科书的确向他们隐瞒了真相。
最后,引一句话:
若没有书刊审查,在公众思想中,事情将变得可极其混乱————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美国陆军上将,曾任美军驻越南最高指挥官)
是的,即使是美国,也在通过篡改、隐瞒、修辞等手法,利用教科书,施行着愚民教育。说实话,这让我极为震惊!因此,美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看法,很有可能同样经过洗脑,因而盲目的认为自己生在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自然会前途一片光明的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如果,我们对于美国的理解,也停留在这个水平,那就比较可悲了。
2、关于教育
教育这个题目太大了,需要缩小到学校教育。然而学校教育这个题目还是太大,需要缩小到学校教育的教材问题。教材是怎么编写出来的?在美国是怎么个过程?在中国又是怎么个过程?
本书的第十二章《历史为什么要这样教?》,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教科书的编撰与采用的过程,开篇的几条引言,就非常有意思,先抄在下面:
我不知道,还有哪个知识领域,会像历史学这样惨遭蹂躏,出现年复一年,一本接一本的盲目重复。——赫伯特.巴特菲尔德(英国历史学家)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在一些职业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与教师的基本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马克.费罗(法国历史学家)
比较有趣的是,前面两条引言,并非美国历史学者在大声疾呼,而是英国与法国的学者,以我并不完全的经验来猜测,估计这应该是一个世界性,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必然会这样。
《1984》里那段著名的话,书中也引用了:“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了历史。”
作者还引用了一些更为直白的评论,比如: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说:“指望统治阶级提出某种教育模式,使被统治阶级能够批判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正,是相当幼稚的。”亨利.M.列文在批评一些教育改革的动机时指出:“教育体制将总被用来为传播文化及维持现状而服务。”“我们今天的公立学校就是有权有势的人用权势早就出来的。”
这些议论,都非常容易导出“权力精英论”的学说。是的,“阴谋论”是他的近亲。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浅薄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思考:“自相矛盾的是,‘批判理论’不能解释自身的盛行。任何真正的上层阶级——他们的地位如此之高,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够决定几乎所有的美国课堂如何教美国历史——都一定有能力使那些揭发自己的社会科学家边缘化……相反,‘批判理论’主导着这一领域的学术活动……”
接下来,作者开始讨论另外的影响因素,教科书采用委员会的影响等等。而在我看来,关键的原因是:大众心理,对于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期许。
研究历史,是为了求真相,而历史教育,尤其是不以培养历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普通历史教育,是为了“教化”。这一点,中国的历史学家,早就清楚了。孔子写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而后的公羊家、谷梁家,无非也是拿圣人写的春秋经,来教化帝王与臣民,真相如何,其实是不重要的。
当然,真正的历史学家,会痛心疾首。但是,对于教育来说,如果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故事,几乎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虚构的故事比真实的故事效果更好,伪造、遮掩、歪曲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才是“职业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与教师的基本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的根本原因。
作为我们做家长的人来说,有一个问题,需要严肃的考虑: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所有的学校,无论中外,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歪曲。而且,家长难免也会有编点小故事,教育孩子的冲动。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该如何做起呢?思考ing…
3、关于中美对比
写了那么多,对于美国来说,多不是什么好话,大概不少读者,早就摩拳擦掌,要给我贴上五毛的标签了。
没办法,关于中美对比的很多观点,必须表达清楚,才能够“洗刷”自己。。。
真相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会颠覆你的想象,如果没这个副作用,那就是人人都想要的了。
一个政权的成立,总得靠一定的合法性。如果真相的揭露挑战到了政权的合法性,那么就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相对而言,美国政府的软肋虽然也不少,但是命门的确不多,因此,在整个国家范围内,言论的禁区少之又少。当然,“政治正确”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言论禁区。
而在中国,言论的禁区要多得多,韩寒最近在厦门大学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演讲,其中一段是这样的:“警察不能写,领导不能写,政策不能写,制度不能写,司法不能写,萝莉事不能写,西藏不能写,新疆不能写,集会不能写,游行不能写,黄色不能写,封杀不能写,低俗不能写,啊,高雅我又写不出。所以说,我真的写不出什么高雅的东西,我又不是余秋雨。”
如果说,一个政权禁区的多少,代表着他的政治健康程度的话,在文革时期的中国,是最为糟糕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几乎不敢说任何“可能反革命”的言论,更不要说白字黑字的写出来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禁区的确越来越少了,我在很多时候,都感觉,中国政治的健康程度,在稳步提高。。。
但是,在最近几年,似乎又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敏感词”就是中国特色的言论禁区。大大小小的网站站长与新闻媒体,都各自维护着一个“敏感词列表”,而且,这个列表还并非一律由上向下传达,而是需要猜测的。更有些死得不明不白的网站,最后被拔线了,停止DNS解析了,都不知道是触犯了哪些“敏感词”!
这基本上就是我对中美对比的简单的看法,要再说下去,只怕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吧。
三、外篇一:简评《阿凡达》
最近我也去看了阿凡达,虽然我看的时间比Robbin要早些,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写写自己的感想,今天在twitter上看到他的一句话,我觉得完全说出了我的心声:
大概是宣传的影响,对剧情无期待,对画面高度期待,结果发现剧情远超期待,画面却没达到吹嘘的那么神奇的程度,总的来说值回票价。剧情就是外星版与狼共舞,说最牛钉子户亦可。
我因为之前一直在看《老师的谎言》,对于美国历史有了较多的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感触。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传奇人物:约翰·布朗(百度百科)(英文wiki)。当年,他以叛国罪被处以绞刑。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是被作为一位疯子,狂热者,甚至恶魔来介绍的。
当时,布朗当时的声明,极具感染力与正义性:“现在在这个奴隶制的国度里,千百万人的权利全被邪恶、残暴和不义的法制剥夺。如果认为必要,我应当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付出我的生命,让我的鲜血、我子女的鲜血与千百万人的鲜血流在一起。那么,我请求判决,请便吧!”
在行刑前,他写下了一个字条,其中的话后来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约翰·布朗,现在坚信,只有用鲜血才能清洗这个有罪的国土的罪恶。”
所以,当我看到《阿凡达》里的那些见到不义,挺身而出的地球人时,我知道,这样的人,这样一些伟大的人,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这些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弃了自己的身份,甚至与自己的同族为敌,因为他们相信有些事情,绝对是罪恶的。
有很多人认为,《阿凡达》的剧情,幼稚、俗套、甚至不可能。但是,了解历史的人会知道,那样的人,是存在的,那样的事情,是可能的。
四、外篇二:简评《我们台湾这些年》
在看《老师的谎言》之前,我在看《我们台湾这些年》,说实话,一般般。当然,趣味性是不错的。但是要说深度,的确是谈不上。
不过,其中谈到的台湾教育,倒是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几乎跟咱们国内一模一样,虽然教的内容几乎截然相反,但是教的方式却如出一辙。
当时我还在怀疑,是不是都是儒家文化,或者封建残余造成的。
后来看到《教师的谎言》,才知道,哦,原来天下的教育,都是如此的,只是50步、100步或者30步的区别罢了。
五、外篇三:简评《盛世 中国-2013》
这本书,我当时没有忍住,等不及看电子版了,就在淘宝上订了一本实体书。70多块钱呢!
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被禁,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很多人叫好,我才不会上这个当呢。
我很尊敬的崔卫平老师,非常赞赏的一篇书评,我认为几乎完全表达了我的感想《危言与耸听:<盛世,中国2013>》。我几乎就不必再说什么了。
在twitter上,我有一句话的点评: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而遗忘只是最小的罪。
另外,这本书,有一段话特别让我感动:
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者、不是机会主义者、不是事业主义者、不是享乐主义者、不是妥协主义者、不是虚无主义者、不是避世主义者,他们是难以言语的中国式理想主义者。
我认为,这是全书,最好的一段话!
btw:
1、这篇blog非常难写,我差不多写了2周。
2、其实还是写得很差,想法太多,思绪太乱,只能写个大概了。
3、最近一直混twitter,但是发现越是混140字的地方,就越是不会写东西了,所以发愤写个长的。
4、可能吧的排版格式非常棒,这里也借鉴了一下。
5、《老师的谎言》,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subject/413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