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答]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因为打算在知乎删掉多余的回答,所以在这边存档一下(立此存照,以作自警)。

 @南山子 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有一个很有趣的习惯,就是在被人反驳或者指出硬伤的时候,及时删除自己的答案。所以,我的这个回答,希望能够引发他把自己的这个答案也删除掉。。。嘿嘿


当然,我不打算骂他,只是想向其他的知乎朋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在南山子的答案里,有一些非常糟糕,或者说危险的逻辑。

读一本书的作用,不是由这本书决定,而是由这本书所在的国家与民族决定的?
而且,不是由作者当时所在的时代与影响力决定的,却是由几百甚至几千年以后的那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决定的?
假设,再过几百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又上升了,是不是那些书,又有阅读的价值了呢?这种读书时的势利眼,不是很可笑吗?

无论中外的古籍,都有很多有价值的道理,无论是印度的四吠陀、摩奴法论和佛经、犹太人的圣经旧约和塔木德,都是值得一读的古书,怎么能说因为人家也有,所以我们的就没有价值呢?

当初薛涌写过一本书《论语研究》,我写了一篇书评《莫以成败论文化/文明——评薛涌《论语研究》庄表伟》,令我比较佩服的是,薛涌在自己的博客里全文贴出了这篇批评,我认为他这一点很棒!引用一下我的一个观点:

我想非常郑重其事的问一句薛涌先生,那伟大的雅典城邦,如今在哪里?抄一点薛先生肯定知道的历史吧:
公元前338年希腊地区的诸多城邦国家惨遭北方马其顿国入侵并逐一消灭,就此亡国。
公元前146年,希腊地区转被罗马帝国统治,罗马帝国分裂后,希腊地区继续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统治。
公元1460年,奥斯曼土耳其(西逃的突厥)袭灭东罗马,于是希腊地区被土耳其统治。
直到1829,希腊人赶走土耳其人,在历时两千多年的亡国奴生涯之后,终于成功复国。
二战时又被德意所灭。
1944年复国至今。
请问,这样的一个雅典,这样的一个希腊,是失败,还是成功?按照薛涌先生是否愿意生活在那里的逻辑,那个雅典城,我起码有两千年的时间,不愿意在那里作亡国奴。而在中国,这个时间,要短到不超过两百年。请问,哪个文化,才是失败的文化?
在我看来,一个文明,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曾经在人类的思想领域,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一点来说,古希腊文明的成就,是完全毋庸置疑的。单以成败而论,不但狭隘,而且可笑,不但偏激,而且容易自相矛盾。

当南山子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断根绝种,传下来的只是皮毛。” 我想他肯定已经忘记“文艺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那些古书,可不是一直不间断的传承下来的,相比中国文化的断层,西方文化曾经有着更大、更深、更久远的断层,对于这样的巨大断层视而不见,却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断根绝种。我想这位青年学者,还是学力不足啊!

最后要谈一下逻辑的问题,题主的问题是:“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而南山子的回答,却是一个劲的偷换概念,我曾经在另一问题里,提过一个看法:

我想要说的,在知乎存在的两个问题:

  • 有太多的问题,题主都不会提问!要么大而无当,要么不知所云,要么根本就不是在提问,要么根本就是在寻求赞同!
  • 有太多的回答,答题者都不会回答!要么根本不看题,要么借题发挥、严重跑题,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为喷而喷!

而南山子的回答,就是典型的借题发挥,为喷而喷。他背后的逻辑是:因为中国的古书不是现代文明的根源,而要想了解现代文明,中国的古书没什么作用,所以读中国的古书没用。这样的逻辑,说得通吗?作为一个肯定学过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三段论”的青年学者,你的这个回答,符合三段论吗?

除了反驳南山子的观点,我还是应该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的!否则,也算是跑题,而没有回答问题了,我怎么能够学他那样呢?

读书要想有收获,要看你会读不会读,如果不会读书,读死书,死读书,哪怕是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照样读不懂,照样没收获。而读书要想有收获,首先就要放下成见,既不要跪着读,也不要蔑视着读,既不要尽信书,也不要只想着挑错。端正的态度,是读书的第一步,所谓正心、诚意是也。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是读书、学习、做人的大道理。有这样的态度,读书自然会有收获,作用什么的,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读者自己。

再抄一段公案作为结束语:

1943年,徐复观请教熊十力应读何书。熊十力叫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他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不久,徐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熊十力问有什么心得?徐说了许多不太满意处。熊十力听完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要用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去读书,要虚怀若谷,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先入为主,更不要抱有偏见。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修改后的新版本:

楼下@薛章 的这个回答: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才是真正的正面回答,我的答案,也是跑题歪楼的,打算借Top1的位置,帮楼下的好答案打个广告,自己的那些回答,纯攻击的言辞,自我反省之后也决定删除,只剩下一些核心论点:

  • 我认为,询问读书、读古书是否有作用,是一种奇怪的心态,书的用处,是自己读出来的。垃圾书,还能作为反面教材呢。
  • 读中国的古书,大有好处,但是未必是一些功利主义的好处。
  • 我自己读书,仅仅是从兴趣出发,无论古今中外,也不讲究先后次序,可以说是乱读书,不求甚解的类型。也因此读过一些古书,不敢说全面理解,但却总有些所得。断言他人读了无用,我以为太过武断了。

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很多道理我们知道、也认可,但就是做不到?从知道到做到之间有什么被我们忽视的重要东西?

我收藏了很久,但是一直在心里打腹稿,没有想好怎么回答。今天写了一篇blog,来试着梳理一下自己对“知行合一”的理解。

2007年,我写过一篇博客,叫做《儒家的那些道理》,摘抄一段过来:

———————————————引用开始————————————————
举 一个佛家的禅宗故事来说明吧。当年达摩西来,经过神光法师讲经处,发现这个神光法师辩才无碍,讲起佛经来,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结果呢,一旦知道 死期将近,照样惶惶不安,恐惧不已。到头来还是跑去求达摩祖师帮他安心。为什么呢?因为佛家的道理固然人人讲得,佛家的境界,未必人人都能达成。道理讲得 再好,也不过口头禅而已。等到神光改名慧可,在达摩面前九年长跪不起,以至于自断一臂,只求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默良久,然后才 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于是慧可当下大悟,成为禅宗二祖。但是,这一句“觅心了不可得”的道理,你我都读在眼里,怎么你我 都还是没有开悟呢?

无论是佛家的道理,还是儒家的道理,一字一句的背下来,是没有用的。非得要能够将那些道理,真正化入自己的生命,那才是自己真正得到了!这些永不会失落的财富,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引用结束————————————————

但是,在我的那篇文章里,根本没有讲:“如何将道理,真正化入自己的生命。”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

 

到了2009年的时候,我写了另外一篇博客,叫做《<Lie to me>、<三体-黑暗森林>以及知行合一》,也摘抄一段过来:

———————————————引用开始————————————————
我最近在写的一个稿子,其中有这么一段:

一 直有这样一种感觉,技术方面的东西,往往是“知难行易”。理解起来很困难,一旦理解了,其实很容易做到。而管理方面的东西,却往往是“知易行 难”,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但是要坚持做到,却非常的困难。不过,后来读到了一些有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似乎在他看来,如果是行得不够好,那就 肯定是知得不够深。而且,要知得够深,也一定是不能脱离行的。想来也的确有道理,但是也还远没有参透。

昨天晚上在想着《Lie to me》和表情识别的事情,突然心有所悟。《Lie to me》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微表情。他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在无意识中泄露出来的表情,可能转瞬即逝,却表达了无法掩饰的内心世界。更多介绍连接

但是,大多数人,却无法察觉到微表情。因为短短1/10秒的面部表情变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根本无法察觉的。
……
Cal Lightman博士经过长期艰苦的研究与自我训练,才掌握了识别1/10秒微表情的能力,这既是知的成长,又是行的成长。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了。
———————————————引用结束————————————————

说实话,这个只是我自己在瞎参悟,因为一直还没有读过王阳明的《传习录》原文。

 

今天,我总算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的段落,特摘录如下:

———————————————引用开始————————————————
爱 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 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 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 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 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 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 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 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 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 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 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引用结束————————————————

简单的说,我的理解如下:

1. 知一分,则能行一分。行不出来的,就不算真知道。

2. 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日反省:行不到的地方,知见有何不足。今后如果要行,该如何去行,既要在道理上想透彻,又要不断在事上磨练。

3.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讲功夫,修身/修行/修炼。都是在探究,如何将那些道理,真正化入自己的生命。

4. 前两天,我在微博上写到:想通了一件大事,也定下了今年的努力目标:知行合一,不忘初心,尽心竭力,诚以笃行。

Matz的程序世界游记

本文发表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 2011年第10期,这里贴出的是完整版。

一位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侦探小说家东野圭吾,曾经写过一篇小说:《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其中介绍了一种非常先进的“高机能读书机”,不但能够写出一本小说的故事概要,更能够归纳书的内容、撰写心得并输出书评。最神奇的是,这个机器一共有五种评价模式可供选择,包括:“阿谀奉承”、“花言巧语”、“诚朴笃实”、“犀利毒舌”、“尖酸刻薄”。

在看Matz(松本行弘)这本书时,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一会儿想写成“阿谀奉承”的模式,一会儿又想写成“尖酸刻薄”的模式,按理说作为一篇客观的书评,自然应该写成“诚朴笃实”的模式,但是,真的很难做到啊。最终,我决定将这篇书评,分为三个部分来写。

一、阿谀奉承篇
作为一个Ruby语言的fans,我在2005年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和推崇Ruby与Rails。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尽可能只用Ruby完成日常工作的Ruby程序员了。而Matz作为ruby语言之父,在我们这些fans的心目中,地位当然是至高无上的。Ruby之父写的书,怎么可以错过的?更何况,这还不是一般的Ruby语言介绍的书,而是“从一个编程语言设计者的角度去看待各种各样的流行编程语言,分析他们有哪些特点,以及Ruby编程语言是如何取舍的。”——摘自范凯(ITeye网站创始人)的推荐序。而Matz在前言中也说:“最好将本书看成是一幅粗略勾勒出了编程世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世界地图’……我的愿望是这些知识能够激发读者学习新技术的求知欲。”。这样的一本书,我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本书的第一章,Matz介绍自己为什么开发Ruby,谈到的一些观点,深得我心:“编程语言会影响开发者的思想”。所以,在我看来,不同的语言社区,具有差异巨大的社区文化,也应该从语言的特性中去寻找根本原因。Matz设计的Ruby语言的目标是:轻松编程,进而提高开发效率。code
for fun是Ruby社区的基本特色。Ruby语言从一开始就制定的三个设计原则:“简洁性、扩展性、稳定性”,也进而引导Ruby社区,不断追求简洁、美观、方便扩展的代码与框架。整个社区也因此而欣欣向荣。

在谈到名字的重要性时Matz的一段话我非常认同:“我设计上的一个座右铭就是名字很重要,设计任一功能时,我首先会着重考虑它的名字。在我作为编程人员的生涯中,名字好的功能都成功了。”是的,Matz甚至偏执到“仅仅因为名字不好听,就不往Ruby的语言里添加一些别人要求的特性”,并且坦言“对于因为不喜欢名字而没有实现的功能,之后我也没有觉得后悔。”

嗯,我真喜欢这样的Matz!

还有一段话,我也觉得很值得抄出来给大家分享:Matz对于设计模式的看法,发生过几次转变,一开始也认为不过是GoF在夸夸其谈,后来认识到给最佳实践起一个好名字的重要性,并且认为:23个设计模式,应该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应该会有一个收录更多模式的目录之类。但是,Matz话锋一转,说到:“很遗憾,这种目录还没有出现,也许人们连现有的23种模式都没能够灵活运用,还没有进化到需要追求更多模式的阶段。”

哈哈,Matz真是个腹黑男啊!

二、尖酸刻薄篇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时的会看着看着,大喊一声:“坑爹啊!”这本书,坑爹的部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惊人。第二章谈面向对象,2.4节两个误解,Matz解释到:“对象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物体的反应,继承是对物体分类的反应。这个观点是错误。”另一个误解是:“多重继承是不好的,Mix-in不错。”在过去的书和言论者,Matz可能曾经引导过这样的误解,因此他打算再次讲解一下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和多重继承。

但是,您就以这样的理由,把类似的内容再写一遍吗?2.3.12介绍了一遍Ruby的Mix-in,图2-20给了一段Ruby代码,解释include
module的用法。2.4.6、2.4.7再次介绍驯服多重继承的方法,在Ruby中采用了Mix-in,图2-25又给出了Ruby如何include
module。我觉得,这样的重复并无必要。

更加惊人的重复,出现在第三章。3.2.4节介绍Enumerable模块,列出表3-2中30多个方法,从P69到P70。到了3.3.4再次介绍Enumerable模块,表3-4中又一次列出了30多个一模一样的方法,从P79到P80。而从P71开始的对于Enumerable模块中各个方法的介绍,在P81以后,又以类似的例子再次出现。P72中的条件指定,与P82中的3.3.7用来指定条件的select方法,举的例子,写的代码都一模一样。我想问的是:Matz,您真的这么健忘?居然连10页前出现过的内容都忘记了?还是存心一样的内容多写两遍,以便加深我们的记忆?

翻译的同学,本书的编辑,在审稿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呢?有没有觉得这样是个问题呢?还是莫名其妙的写,糊里糊涂的翻,睁一眼闭一眼的审,最后就把书印出来卖了呢?

三、诚朴笃实篇
实话实说,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最初三章时,就出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等到我将后续的章节,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阅读一遍之后,收获还是非常丰富的。

1、每一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的话,通常相当精彩,是Matz多年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值得细细品味。

2、相当多的章节,如果能够沉下心来阅读,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价值的思考。例如第六章,对于Rails背后的Ruby语言特性,特别是“猴子补丁”的分析,第七章,对于文字编码的背景介绍和梳理,以及第十四章第5小节,讨论为什么要开源的一些观点,都很有价值。

3、本书的很多章节,颇有草草而就的痕迹,例如第十四章名叫函数式编程,却混入了代码生成、垃圾收集、C语言扩展以及开源协议的内容,真正与函数式编程相关的,只有第一节。

总的来说,这本书如果以七五折以下的价格出售,就值得果断入手一本。如果能够仔仔细细的通读一遍,就一定值回票价的。

云中漫步——一次概念梳理与再思考的阅读经历

《云计算解码》书评

本文发表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 2011年第7期,完整版超过4000字,在杂志上发表时,删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这里贴出的完整版。

一、缘起

“云计算”是一个非常热门的IT词汇,从2007年这个概念被提出到现在,已经火了好几年了。作为一个IT从业者,以及一个对于各种新事物都有着相当兴趣的家伙,我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个领域的各种动态与发展。但是,这样一种陆陆续续的日常阅读与思考,是相当分散与琐碎的,毕竟我自己的工作领域与云计算没有直接关联,所以大多数观念,都只是来源于片段的网络文章与道听途说。

这次因为特别的机缘,《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邀请我写一篇关于云计算的书评。而另一方面,我所在盛大创新院,新近成立了云计算创新院,正在全力发展盛大的云计算事业,我周围的很多同事朋友,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云计算相关的话题。因此,我也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杂志社,决定好好的读一下这本深入分析云计算,号称运营商观点第一书的《云计算解码》。

二、总体印象

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首先是一次概念梳理与印证的过程,在本书作者的辛勤工作下,纷繁复杂的各种云计算相关概念,被井井有条的组织起来,以自顶向下的方式层层展开,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为我们介绍各种内容,的确称得上是一本为云计算“解码”的好书。

读书,本就是一桩乐事,得此好书,“云中漫步”,尤其惬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有很多地方与我的观点一致,这就成为一种印证;而有些观点与我的并不一致,我也想在下面提出来探讨。有我完全赞同的部分,有使我获益良多的部分,也有些我感到略有微词的部分。

另外,对于本书的第六章“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第八章“电信运营商与云计算”,我的感想比较复杂,需要单列出来表述一番。

三、完全赞同的地方

 

因为是完全赞同,这里就简单的摘录一下,不多加评述了。

 

1、云计算对信息产业的影响,P9

IaaS降低了服务器、计算和存储资源能力获取的门槛,PaaS降低了开发者部署应用的门槛,SaaS则降低了用户使用软件的门槛。PaaS和SaaS致力于颠覆传统的软件开发、使用和提供模式,而IaaS致力于改变传统的计算、存储提供模式,他们都能使未来的IT格局产生巨大的变化,改变人们获取IT资源的方式。

2、云计算系统与传统PC系统架构对比,P15

image

3、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的关系,P224~P227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促使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也将改变现有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智慧地球”的实质就是“物联网+云计算”。

4、云计算成功的关键因素,P238~P244

技术是云计算成功的基础;商业模式是云计算成功的关键;运营能力是云计算成功的必要条件。

5、互联网的本质精神,P249

20世纪70年代创建互联网的时候,带队设计师文特·瑟夫(Vint Cerf)和鲍伯·卡恩(Robert Kahn)……他们给出的答案简单得惊人,基于两个公理:首先,不应该存在拥有者和控制中心,没有任何机构能够决定谁可以加入网络或者网络的用途;第二,网络不应该只被优化为任何特定的应用……在这个网络世界中,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可以用数据包实现,那么网络会帮你完成,为你而做,而你也无须得到谁的许可。

四、获益良多的地方

1、第三章,IaaS及其关键实现技术

非常透彻

2、第四章,PaaS及其关键实现技术

流派分析很有价值

五、略有微词的地方

1、我对SaaS的理解以及对第五章的评价

实际上,我对于SaaS是否属于云计算,是有些看法的。2006年,Amazon提出了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的概念,并对外提供EC2服务,2007年,Google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而在这之前的很多年,我们就已经听说了B/S架构,听说了Web Application,即使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概念的提出,也早在1999年之前。

从概念梳理来说,最严格的云计算,其实最初只是指IaaS,后来,PaaS说,我也是云计算,这从逻辑上来说,还讲得通,因为将一个网络应用,部署在大规模的分布式架构上,相比直接部署于弹性的基础设施之上,与部署于更加方便的分布式平台之上,是在同一个概念下的演进。而SaaS站出来说,我也是云计算的一部分,不过是也想沾云计算这个热门词汇的光罢了。

从看到的各种文章来说,早期的文章还是在说:云计算与SaaS有相似或者可相类比之处,后来,就直接说自己是云计算的组成部分了,这种事情,在IT产业中,的确屡见不鲜,也是很容易让外人感到迷惑的。

回到本书的第五章,相比第三章介绍IaaS关键技术的52页,第四章介绍PaaS关键技术的71页,介绍SaaS的第五章,只有43页。而且,介绍的内容也相当分散与粗浅,给人一种拼凑与敷衍的感觉。在基于浏览器的Web呈现技术一节,将HTML5、CSS3与Ajax并列介绍,让我感觉作者对这方面只有相当泛泛的了解。

2、一个小bug,P150

在谈到微软从传统软件转向PaaS时,有这么一段话:微软也意识到自己在桌面软件上的绝对优势,以及用户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依赖于桌面软件的实际情况。因此,利用其桌面软件目前拥有的用户黏性及庞大的Visual Studio .NET开发者社区(在国内有非常著名的MSDN社区),微软通过开发可与桌面软件无缝结合的云软件服务及可与桌面开发平台无缝连接的PaaS平台……将大量的用户留住……

这话的确很怪异,国内著名的技术社区,应该是CSDN,而且他们也不是单纯的微软技术社区,如果的确是指MSDN中文版,那在国内又确实不是非常著名。所以,的确是有些奇怪。

六、对第六章的评价

本书的第六章,论述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对于产业的结构与现状,做出一定的梳理。书中提出了三条主线,互联网云与IT云;分布式架构与虚拟化架构;公有云与私有云。对于这三个主线,我都有一些与作者不太一致的看法。

1、互联网云与IT云,在作者看来,互联网云,是云计算的发起者(互联网企业)想要革掉传统IT产业的命的一种全新创造。而传统IT厂商,通过重新定义云计算,甚至偷换概念,将“云计算是一场IT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场传统IT的产业革命”这一观点,转变为:“云计算不过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革命,互联网公司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大家都可以分一杯羹,共同通过云计算(说白了即使‘模式’)分享新的IT市场!”——参见208页

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这么尖锐的对立,或者说阴谋论。而是互联网厂商主要提供云计算服务,而传统IT厂商,主要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是“能者”与“使能者”的关系。IaaS与PaaS要革的,其实是传统IDC的命,而SaaS要革的,则是传统软件与传统网络应用服务提供商(ASP)的命。而这些传统产业,希望通过云计算改造,重新获得竞争力,这就需要采用IT厂商例如IBM、Oracle、HP、Microsoft等等提供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当然,原本拥有众多计算资源的大型企业,借助构建私有云大大降低计算成本,也是IT厂商的市场争夺重点。

所以,IT厂商提供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样可以是某种公有云解决方案,也不会仅仅局限于虚拟化架构,而不是分布式架构。当然,这个分析,我在下节再细说。总之,本书对于IT厂商云计算的理解,颇为扭曲,我并不认同。

2、分布式架构与虚拟化架构的对立,同样令我不解。首先,虚拟化技术,能够模拟出几乎无法分辨的“真实的计算机”,在这样的计算机上,跑任何分布式架构的应用,都是可行的。再者,作者反复在强调Amazon是虚拟化架构的代表,Google是分布式架构的代表,而事实上,Amazon除了提供EC2之外,还提供了Elastic MapReduce(这得算是分布式计算的核心了吧?),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这得算是分布式存储的核心了吧?),当然,他的SimpleDB和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也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两种服务。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两种架构的技术对立,只是作者写作本书时,存在的某种结构化追求的产物,并非实际存在,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千万不要有二中选一的臆想。

3、公有云与私有云,这样的区分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在本书中,只是简单的做了评述,不是特别透彻。

七、对第八章的评价

作为本书封底介绍的“运营商观点第一书”,第八章《电信运营商与云计算》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也是我最为关注的一章。但是,这一章只能称得上瑕瑜互见,有些不够完美。

8.1节云计算的基本经济规律及产业链分析又分为两个小节:1、互联网的本质和基本经济规律;2、云计算产业链分析。在短短5页半的篇幅里,探讨了互联网的本质、马太效应、摩尔定律、互联网基础设施层面的经济模型、互联网与万维网的区分、对于信息经济的深入讨论、以及云计算的本质。

如果以上这些话题,作者写到50页甚至更多的篇幅,一定会令读者受益匪浅。而在如此短的篇幅,堆积对此多的重大话题,难免会让读者感到肤浅和堆砌。

但是,紧接着的云计算产业链分析,的确是非常有价值的梳理,值得仔细阅读与消化。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267页,对于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定位,作者列举了四种:网络通道服务提供商、云计算基础资源服务提供商、服务整合平台提供商以及云计算系统咨询服务提供商,还是相当准确的。有一段话,我感到非常认同:云计算将促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在“平坦”的世界中,最好的公司就是那些最善于合作的公司。对于电信运营商这样的大公司而言(我认为这里指的就是中国电信自己),得到发展的一个经验就是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电信运营商,会做得很棒。

紧接着的遗憾,就是本书的8个“案例分析”,每一个都仅仅是蜻蜓点水的描述了一下浮面上的情况,缺少实际运营情况的分析和运营手法的探讨。这,其实是我最想要读到的内容……

八、结论

简单的结论,就列三条吧:

1、本书对于纷繁复杂的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梳理;

2、对于IaaS和PaaS的技术介绍,深入、透彻,很有价值;

3、也许是由于多人合作的缘故,各个章节的水平,略有参差不齐的遗憾。

向种衍伦先生致歉

我在多个地方都开了blog,前段时间因为MSN的Spaces要停止服务了,所以我就把那里的blog,全部搬家到了wordpress,没想到时间不长,wordpress就到了墙外,无法访问了,我也就没有常去那里看看。

今天偶尔打开了wordpress,发现居然不用翻墙了,才登录到后台去,看到了仲衍伦先生的留言,我感觉非常汗颜,先原文照录如下:

我就是那個 “种某人”, 也是 20 多年前 <> 的原譯者. 台灣的網站都可以找得到這些資訊. 我一共譯過二十幾本書, 都是皇冠出版社原版發行. 至於何時跑出一本 95% 雷同的冒牌書並且還大胆冒用我的名字那我就不清楚了.

但我必須聲明 <> 是我原譯的. 您的敘述完全是錯誤的.

城市出版社之事若屬實那更是移花接木, 反盜為本.

如果您擁有 <> 一書, 而上面譯者不是种衍倫, 那又是另外一本盜本.
它只是原文照抄, 換了作者. 另一本則是稍事修改, 然後居然還盜用原譯者之名.

这件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1、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书《万物有灵且美》,一看之下,觉得非常糟糕,就跑到豆瓣去发了一篇言辞过激的书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007450/

2、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探花”,后来与我联系,向我澄清了很多来源,我感觉非常惭愧,就修改了豆瓣上的原帖。

非常惭愧,没有调查就乱发言了。

原本的评论已经删除了。
但是对于翻译我还是有些疑问的,还是私下跟探花讨论吧。
再次向出版社和责编、译者道歉。

3、但是,由于懒惰与疏忽,我自己的blog上同步的内容,我却没有修改或者补充说明。所以,原文的影响依然存在,特此向种先生再次致歉!

您的翻译,是我爱上吉米.哈利的原因,非常感谢您能够翻译这么好的作品过来,我的轻率与肤浅,使得自己写出了这样伤害您的文字,我深感惭愧,也希望你能给原谅。

4、在您的留言里,我看出一些挺奇怪的地方,似乎你并未与中国城市出版社有任何的合作关系,而探花在给我的留言里是这么写的:

好吧。我再补充一句:
台湾皇冠版的《大地之颂》的初版出版日期是1981年7月,再版出版日期是1992年9月,第19次印刷出版日期是2003年1月。
台湾1981年就出版了,就是种衍伦先生的翻译。您对比一下时间就知道到底是谁抄了谁的翻译。我们购买的是英国出版社的版权,翻译是买的台版的,您要是不信可以去版权局查证,可以来我们社看翻译购买合同。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您说您有道理吗。
种先生是台湾以皇冠当代名著翻译出名的前辈高手,虽然资料不多,但是百度一下还是可以管中窥豹的。也许不符合您的口味,但是希望您尊重人家的翻译!

 

那么,到底他们是跟您签了合同的合法出版物,还是更加明目张胆的盗版呢?

5、说实话,我当初之所以误认为后来标明是您的翻译的《万物有灵且美》为盗版,就是因为他们的好些翻译,文辞不通,画蛇添足。如果真的是:“稍事修改, 然後居然還盜用原譯者之名.”那就更加可恶了。

6、因为您给我的留言,没有留下您的email或其他联系方式。更因为这样的错误必须公开的致歉,所以我又写了这么一篇blog,希望您能够看到。

 

 

顺祝,新春快乐!

庄表伟

推荐两本女性小说:《平凡的清穿日子》与《春光里》

首发:云中书友会

http://bambookbbs.sdo.com/show.aspx?id=7535

 

最初是因为想给老婆大人找一本女性喜欢的小说,那种种马、YY、历史传奇类的,她都不喜欢,我就在起点搜书里,挑了一本《平凡的清穿日子》给她看。

结果一看之下,她就沉迷了,不但自己沉迷,还反复的向我推荐,真好啊,真好啊。你看看吧,你看看吧。

作为一个从善如流的好老公,我也就勉为其难的看了起来。。。没想到,嘿,还真是不错。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到清代早期,生在一个中等官吏的家里,然后慢慢的长大,认识很多人,学了很多古代人的本领,然后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这部书与一般穿越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早早的显露出聪慧和先知,是取死之道,动不动就想搞什么发明创造,十有八九要被人当成妖孽和怪物,自保很重要,韬光养晦很重要。

另外一本《春光里》,是目前Loeva正在写的一部小说,我跟我老婆都在追看。前面的一部小说,就有人评价说:再平凡,也是一个满族官员的女儿,命运自然会好很多。结果Loeva就另外写了一本,女主一开始就是一个“家生子”(侯府仆人的孩子),生来就是要当奴仆的。然后,追求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自由,成为小说的主线。

当然,这样的设定也难免会遭人批评,说是“过于虐主,到现在还是没有摆脱奴籍~~”,唉,众口难调啊。

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笔都非常好,这不是那种华丽优美的好,而是清新淡雅的好,不刻意,不做作,不粉饰,不雕琢,平平实实的写来,书中的人物就活在你面前了。

没有什么爆笑的语言,没有什么紧张刺激的情节,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爱恨情仇,都是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但是就能够让你津津有味的读下去。毕竟,生活就是在平淡中显出精彩来的。

向所有不追求重口味的朋友,推荐这两本书。

上当买了一本烂书!

  我以前就买过吉米哈利的《大地系列》,所以对于他的新书,总是想要搜集的。
  
  但是,今天这本书到手之后,我才发现,我以前就已经看过了!
  
  原来的一本叫《大地之颂》,是高洁、张明华译的,是大地系列5册中的第3册。
  
  新买来的这一本,就是一本无耻的盗版书!是一个叫做种衍伦的家伙“译”的。
  
  两本书有95%以上一模一样,而不同的部分,则明显翻译得更差!
  
  第一章,第一段,原书是这么译的:
  
  世界上,再没有比天寒地冻的夜里抱着自己的女人更惬意的事了。每当我钻进被窝搂着海伦时,就会这样想。
  
  种某是这么译的:
  
  每当我钻进被窝搂着海伦时,我都会想到这世界上再没有比在天寒地冻的夜里搂着自己的好女人更享受的事。
  
  第二段,原书是这么开头的:
  
  三十年代的时候…
  
  种某加了4个字: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
  
  这就是所谓的“再翻译”!
  
  相比原书,这本书的装帧比原书精美得多,加了一些插图,送了一些书签,给每章加了一个标题。然后再加了一个“腰封”,如此而已。
  
  再骂一句:可耻的种衍伦!可耻的中国城市出版社!

《老师的谎言》读后感

缘起

前段时间,在MSN上跟表妹聊天,她推荐我看一本书。当时是因为谈到教育的问题,但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远远超出教育的领域,值得为之认认真真的写一篇读后感。

 

一、这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1、这是一本畅销书

首先,这是一本畅销书的第二版,本书的初版从1995年起,共销售了大约100万册。在多个畅销书排行榜上,长期停留。更为重要的时候,这本书受到了众多读者热情的欢迎,有一条中学生的读者留言,特别有趣:“我实在太喜欢你的《老师的谎言》了。我一直在用你的书从教室的后排向我的老师发难。

当然,这本书还受到了很多其他类型的读者的欢迎,比如:工人,家庭主妇,非裔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以及一些真正具有责任心的老师。很多人来信说:“感谢你的著作,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的学生都是非裔美国人,他们被你的书激动得热血沸腾”;“我的女儿用你的书,作为游击战指南,并且特别喜欢它;虽然老师们并不总是满意”。

当然,也有人并不喜欢。他们说:“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嬉皮士、社会主义者、反美分子、反基督教分子。

最有趣的场景是这样的:一帮学生都去读了《老师的谎言》,然后老师们的生活就被搞惨了,直到老师们手中也有了这本书,是他们跳出了教科书的雷池,情况才发生变化。

是的,这是一本具有颠覆性的,畅销书!

2、这本书有关美国历史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一副解毒剂。在此之前,我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是从林达的看美国系列而来的。当然,后来又加上了稍微差一些的《民主的细节》,以及更加弱一些的《生活在美国》。。。

看林达、刘瑜或者范学德的书,往往会感慨美国真是太好了。时不时会有一种“啊,太好了!”,“唉,真好呀!”。甚至还有些忍不住要热泪盈眶的冲动。

最近看陈冠中的《盛世:2013》,主人公老陈,不时会有小小的感动,偶尔眼眶还会湿湿的,嗯,就是这种状态。

现在才明白过来,自己还是被有意无意的,给洗脑过了。

作者告诉我们: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大多是这样的口吻:做一个好公民,你有一份值得骄傲的遗产。做你能做的! 毕竟,看看,美国取得了多少成就!看一看你的历史书,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们如此自豪。

作者写道:“书名本身就讲述了故事:《伟大的共和国》、《美利坚盛典》、《希望之地》、《美利坚民族的胜利》。。。比如,化学书的书名是:化学,或者化学原理,而不会是‘分子的胜利’。

事实上,有很多人要求教科书变成这样。1925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宣称:理想的教科书,应该激发孩子的爱国心,应该谨慎、乐观地讲出真相,少讲失败,如果要讲,那也只是由于其在道德教化上的价值;应该主要讲成就。

因此,在看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美国历史远比我过去所了解的,要复杂,当然,也更加有趣。

3、这本书有关中学生教育

这是一本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书。作者是一位大学历史教授,从他的经验来看,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是唯一一门,让学生学得越多就越愚蠢的学科。

这个观点,让我了解到两个事实:

在中学阶段的美国学生,同样会接受或多或少的洗脑教育。

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就会有很多热心的大学教授,来摧毁他们的偶像。

与咱们国家的区别,一方面是在中学阶段的洗脑程度。毕竟美国的教材还算得上多种多样,而不像咱们,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之类。另一方面,则是,大学阶段帮学生反洗脑的教授,要少得多。

4、这本书相对左倾

虽然,被人痛骂:“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是有些过了,不过作者的确相当激进。举一个小例子吧:

作者批评到:在美国的18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半在索引中没有列出“社会等级”、“社会分层”、“阶级结构”、“收入分配”、“不平等”或其他任何让人能够想到的相关条目。也没有那本教科书列出了“上层阶级”、“下层阶级”这两个条目。有3本书列出了“中产阶级”这一条目,但只是在向学生灌输,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

进一步,作者告诉我们:美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大多数的教科书,却始终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机遇之地,出身贫富有差别,但是机遇是相等的。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会鄙视贫穷,认为那是由于不成功的缘故。还有一个数据,挺能说明问题。在共和党,55%的人认为穷人是造成贫穷的根源,而只有13%的人认为贫穷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民主党中,68%的人谴责社会制度,只有5%的人责备穷人。。。

 

二、引发的思考

1、关于美国

关于美国,我们了解得不少了,说实话,大多数是正面的。前段时间看完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我还在推特上感叹:我深爱自己的祖国,但是我必须承认,美国是一个更好的国家。

当然,并不是说,在看了《教师的谎言》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而是修正了自己的部分看法,因为越是了解得更多,才越是能够正确的评价一个事物。

这里要谈的一个话题是:美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的呢?或者说,美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种种观点,是从何而来的呢?

举几个例子:美国人每年都会过一个盛大的节日,叫感恩节。本来我以为这是一个西方的传统节日,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国特有的节日。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典型的描述是这样的:

“始祖移民”们在普利茅斯港口选了一块陆地定居下来,不幸的是,他们到那的时间是12月,他们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然而,印第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印第安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叫他们种植粮食。天气转暖的时候,殖民者们开始种植粮食、钓鱼、打猎,并为冬天做准备。在收获了第一季庄家之后,他们与自己的印第安朋友庆祝了第一个感恩节。

一个多么懂得感恩的民族,一个多么理解友谊的国家啊!

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不会知道的是:始祖移民们并非白手起家,也不是来到了一个蛮荒之地,有时候他们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有时候,他们也直接闯入印第安人的村庄,拿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且还假惺惺的说:“我们本来想留一些珠子和别的东西给他们,以示和平,表明我们有意要和他们交易。但是我们没有那样做,因为我们走得太匆忙了。如果我们遇到了印第安人,我们会为我们带走的东西付钱的。

可笑的是,如果他们走得不是那么匆忙,其实是能够遇到印第安人的。

再引一段:

次日早晨,我们发现了一个像坟墓的地方。我们决定挖掘看个究竟。。。我们挑了一些好的带走,然后把尸体给盖上了。

作者在文愤怒的问到:“那真是一个‘像坟墓的地方’吗?

而且,始祖移民在自己的记录文字中,感谢的并非印第安人,而是他们的上帝。在发现了一大片庄稼,并且刨了人家的地之后。他们感谢上帝,并且说到:“正是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才发现了这些谷物;因为要不是遇见了一些可能会骚扰我们的印第安人,我们怎么能够发现他们呢?

类似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再举一个简短一点的。

美国有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专门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但是,在一位老师告诉他的学生们,林肯之前的总统,都是奴隶主时,学生们愤怒了,他们无法相信,因为在教科书中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在查询了相关的资料以后,学生们再次愤怒了,因为教科书的确向他们隐瞒了真相。

最后,引一句话:

若没有书刊审查,在公众思想中,事情将变得可极其混乱————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美国陆军上将,曾任美军驻越南最高指挥官)

是的,即使是美国,也在通过篡改、隐瞒、修辞等手法,利用教科书,施行着愚民教育。说实话,这让我极为震惊!因此,美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看法,很有可能同样经过洗脑,因而盲目的认为自己生在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自然会前途一片光明的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如果,我们对于美国的理解,也停留在这个水平,那就比较可悲了。

2、关于教育

教育这个题目太大了,需要缩小到学校教育。然而学校教育这个题目还是太大,需要缩小到学校教育的教材问题。教材是怎么编写出来的?在美国是怎么个过程?在中国又是怎么个过程?

本书的第十二章《历史为什么要这样教?》,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教科书的编撰与采用的过程,开篇的几条引言,就非常有意思,先抄在下面:

我不知道,还有哪个知识领域,会像历史学这样惨遭蹂躏,出现年复一年,一本接一本的盲目重复。——赫伯特.巴特菲尔德(英国历史学家)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在一些职业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与教师的基本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马克.费罗(法国历史学家)

比较有趣的是,前面两条引言,并非美国历史学者在大声疾呼,而是英国与法国的学者,以我并不完全的经验来猜测,估计这应该是一个世界性,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必然会这样。

《1984》里那段著名的话,书中也引用了:“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了历史。”

作者还引用了一些更为直白的评论,比如: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说:“指望统治阶级提出某种教育模式,使被统治阶级能够批判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正,是相当幼稚的。”亨利.M.列文在批评一些教育改革的动机时指出:“教育体制将总被用来为传播文化及维持现状而服务。”“我们今天的公立学校就是有权有势的人用权势早就出来的。”

这些议论,都非常容易导出“权力精英论”的学说。是的,“阴谋论”是他的近亲。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浅薄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思考:“自相矛盾的是,‘批判理论’不能解释自身的盛行。任何真正的上层阶级——他们的地位如此之高,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够决定几乎所有的美国课堂如何教美国历史——都一定有能力使那些揭发自己的社会科学家边缘化……相反,‘批判理论’主导着这一领域的学术活动……

接下来,作者开始讨论另外的影响因素,教科书采用委员会的影响等等。而在我看来,关键的原因是:大众心理,对于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期许。

研究历史,是为了求真相,而历史教育,尤其是不以培养历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普通历史教育,是为了“教化”。这一点,中国的历史学家,早就清楚了。孔子写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而后的公羊家、谷梁家,无非也是拿圣人写的春秋经,来教化帝王与臣民,真相如何,其实是不重要的。

当然,真正的历史学家,会痛心疾首。但是,对于教育来说,如果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故事,几乎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虚构的故事比真实的故事效果更好,伪造、遮掩、歪曲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才是“职业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与教师的基本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的根本原因。

作为我们做家长的人来说,有一个问题,需要严肃的考虑: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所有的学校,无论中外,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歪曲。而且,家长难免也会有编点小故事,教育孩子的冲动。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该如何做起呢?思考ing…

3、关于中美对比

写了那么多,对于美国来说,多不是什么好话,大概不少读者,早就摩拳擦掌,要给我贴上五毛的标签了。

没办法,关于中美对比的很多观点,必须表达清楚,才能够“洗刷”自己。。。

真相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会颠覆你的想象,如果没这个副作用,那就是人人都想要的了。

一个政权的成立,总得靠一定的合法性。如果真相的揭露挑战到了政权的合法性,那么就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相对而言,美国政府的软肋虽然也不少,但是命门的确不多,因此,在整个国家范围内,言论的禁区少之又少。当然,“政治正确”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言论禁区。

而在中国,言论的禁区要多得多,韩寒最近在厦门大学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演讲,其中一段是这样的:“警察不能写,领导不能写,政策不能写,制度不能写,司法不能写,萝莉事不能写,西藏不能写,新疆不能写,集会不能写,游行不能写,黄色不能写,封杀不能写,低俗不能写,啊,高雅我又写不出。所以说,我真的写不出什么高雅的东西,我又不是余秋雨。”

如果说,一个政权禁区的多少,代表着他的政治健康程度的话,在文革时期的中国,是最为糟糕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几乎不敢说任何“可能反革命”的言论,更不要说白字黑字的写出来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禁区的确越来越少了,我在很多时候,都感觉,中国政治的健康程度,在稳步提高。。。

但是,在最近几年,似乎又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敏感词”就是中国特色的言论禁区。大大小小的网站站长与新闻媒体,都各自维护着一个“敏感词列表”,而且,这个列表还并非一律由上向下传达,而是需要猜测的。更有些死得不明不白的网站,最后被拔线了,停止DNS解析了,都不知道是触犯了哪些“敏感词”!

这基本上就是我对中美对比的简单的看法,要再说下去,只怕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吧。

 

三、外篇一:简评《阿凡达》

最近我也去看了阿凡达,虽然我看的时间比Robbin要早些,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写写自己的感想,今天在twitter上看到他的一句话,我觉得完全说出了我的心声:

大概是宣传的影响,对剧情无期待,对画面高度期待,结果发现剧情远超期待,画面却没达到吹嘘的那么神奇的程度,总的来说值回票价。剧情就是外星版与狼共舞,说最牛钉子户亦可。

我因为之前一直在看《老师的谎言》,对于美国历史有了较多的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感触。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传奇人物:约翰·布朗百度百科)(英文wiki)。当年,他以叛国罪被处以绞刑。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是被作为一位疯子,狂热者,甚至恶魔来介绍的。

当时,布朗当时的声明,极具感染力与正义性:“现在在这个奴隶制的国度里,千百万人的权利全被邪恶、残暴和不义的法制剥夺。如果认为必要,我应当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付出我的生命,让我的鲜血、我子女的鲜血与千百万人的鲜血流在一起。那么,我请求判决,请便吧!

在行刑前,他写下了一个字条,其中的话后来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约翰·布朗,现在坚信,只有用鲜血才能清洗这个有罪的国土的罪恶。”

所以,当我看到《阿凡达》里的那些见到不义,挺身而出的地球人时,我知道,这样的人,这样一些伟大的人,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这些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弃了自己的身份,甚至与自己的同族为敌,因为他们相信有些事情,绝对是罪恶的。

有很多人认为,《阿凡达》的剧情,幼稚、俗套、甚至不可能。但是,了解历史的人会知道,那样的人,是存在的,那样的事情,是可能的。

 

四、外篇二:简评《我们台湾这些年》

在看《老师的谎言》之前,我在看《我们台湾这些年》,说实话,一般般。当然,趣味性是不错的。但是要说深度,的确是谈不上。

不过,其中谈到的台湾教育,倒是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几乎跟咱们国内一模一样,虽然教的内容几乎截然相反,但是教的方式却如出一辙。

当时我还在怀疑,是不是都是儒家文化,或者封建残余造成的。

后来看到《教师的谎言》,才知道,哦,原来天下的教育,都是如此的,只是50步、100步或者30步的区别罢了。

 

五、外篇三:简评《盛世 中国-2013》

这本书,我当时没有忍住,等不及看电子版了,就在淘宝上订了一本实体书。70多块钱呢!

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被禁,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很多人叫好,我才不会上这个当呢。

我很尊敬的崔卫平老师,非常赞赏的一篇书评,我认为几乎完全表达了我的感想《危言与耸听:<盛世,中国2013>》。我几乎就不必再说什么了。

在twitter上,我有一句话的点评: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而遗忘只是最小的罪。

另外,这本书,有一段话特别让我感动:

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者、不是机会主义者、不是事业主义者、不是享乐主义者、不是妥协主义者、不是虚无主义者、不是避世主义者,他们是难以言语的中国式理想主义者。

我认为,这是全书,最好的一段话!

btw:

1、这篇blog非常难写,我差不多写了2周。

2、其实还是写得很差,想法太多,思绪太乱,只能写个大概了。

3、最近一直混twitter,但是发现越是混140字的地方,就越是不会写东西了,所以发愤写个长的。

4、可能吧的排版格式非常棒,这里也借鉴了一下。

5、《老师的谎言》,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subject/4138066/

美国软件和菜头——《软件随想录》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软件随想录》(More Joel on Software)。我的总体评价是,Joel非常像和菜头,无论是从褒义的角度,还是从贬义的角度。

和菜头是国内最好的blogger之一,他的嬉笑怒骂的文风,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包括我在内。很多时候,和菜头都能以我们没法想象的文字,说出我们早就想说的话来。拥趸众多,也就是自然而然事情了。

Joel Spolsky大概是全世界都非常著名的blogger,他的读者人数,估计可以排进全世界前100名。文章之优美,观点之火爆,真是几乎无出其右者,读他的书,实在是过瘾之极。

但是(各位应该也猜到了,总会有一个但是等在这里的。)我在读《软件随想录》的过程中,时不时的会有一些疙疙瘩瘩的感觉,细细想来,才发现,还是跟和菜头很像。

举几个例子吧:

1、在管理方法方面,joel一连写了三篇,分别讨论了《军事化管理法》、《经济利于驱动法》和《认同法》。写得非常好,但是也相当偏激。基本上,joel对于人的看法,是静态的,好人就是好人,聪明人就是聪明,最难的不过是招人,只要找对了人,聘进来以后,他自然就会好好干活。基本上,一个好的管理者,就是懂得如何不碍事的管理者。

joel说:采用经济利益驱动法,这样就是在鼓励程序员与制度博弈。但是,问题是一个公司一定会有制度,也一定得建立公平公开合理的制度。而且,员工与制度的博弈,也一定会存在。为了预防博弈的出现,而不订立奖惩制度,实在是偏激的过分的一种想法。

joel说:不能通过给员工发钱来训练他们。但是,这完全就是故意曲解,因为你完全可以训练他们,然后通过金钱来鼓励训练效果好的员工。

joel说:你应该避免用外部激励取代内部激励。但是,在我看来,仅仅只有内部激励,那也很虚伪。简直就是典型的“老板的虚伪”。

一个员工进入一家公司,并非到此为止,他们应该能够在公司的环境里得到成长。如何鼓励他们成长,如何帮助他们成长,是老板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并非任何人进入一家公司,就万事大吉,他同样可能出现波动,有时候干劲冲天,有时候没精打采,如何调整他们的工作状态,如何鼓励他们持续的积极工作,也是老板需要考虑问题。

joel认为,软件开发,最缺的是天才。而我认为,最缺的是全才。什么“全”:全面、全局、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2、在给程序员的建议方面,我又发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joel说:大学教java是一种退步,因为那东西太简单了,无法淘汰那些没兴趣编程或没能力编程的人。但是,在另一篇文章里,joel又说:那门动态逻辑课他只去听了一节,太难了,所以,他决定不上了。而且,他还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人生中重要的是,关注那些真正的问题(real problem),不要陷入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trivial problem)。就像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

这可真是了不起,他能够通过的课程,他就认为非常有用。而他不能够通过的课程,他就认为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且,他还把自己的经验,用来告诫那些同学们。。。

3、joel对于单元测试与TDD的看法,完全就是未经实践的偏见。

4、在《大构想的陷阱》中,joel评论了《梦断代码》一书,他花了不少时间,扯了一些眼睛的工作原理之类的淡,真正有价值的评论,其实并不多。在我看来,有价值的只有一个观点:过于创新性的软件,很难从开源志愿者那里得到帮助。

5、在《用软件搭建社区》一节,我读着读着,就笑了。joel的那个社区,比起国内顶尖社区,还是差距很大啊。

6、在讨论Office文件格式为什么那么复杂的时候,joel说到:一个能与Office竞争的,能够完美读写Office文件的软件,足足要有几千年的工作量等待着你去完成。我又笑了。。。也许,他从来没听说过OpenOffice,WPS,永中Office。。。

7、说了那么多批评,其实,我还是非常喜欢joel的这本书的。尤其是在看到了《关于战略问题的通信之六》这一章,joel说到:在Google洋洋得意的时候,也许会有一家公司,开发出新的、革命性的Ajax类库,然后,有一家公司,发明了一个革命性的浏览器,使得原本非常复杂的Ajax类库,变得运行速度飞快。。。

这篇写于2007年9月18日,2008年9月8日,Google Chrome 0.2版发布。现在,Chrome大概是运行JavaScript最快的浏览器。

也许,就是受了joel的启发吧。

8、《让错误的代码显而易见》,我也非常赞同,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有价值的,给自己的代码命名的原则。

9、《揉一揉,搓一搓》,其实就是一次大型系统重构的过程,当然,在我看来,仅仅凭借开发者的经验,确保没有改坏代码,是不够的,如果joel当初能够写足够多的UnitTest,重构起来会更加轻松一些。

总的来说,joel是一个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blogger,但是他的绝大多数文章,都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阅读快感,因此,强烈建议找一本来读一读。

一口气读完了《软件随想录》(More Joel on Software)。我的总体评价是,Joel非常像和菜头,无论是从褒义的角度,还是从贬义的角度。

和菜头是国内最好的blogger之一,他的嬉笑怒骂的文风,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包括我在内。很多时候,和菜头都能以我们没法想象的文字,说出我们早就想说的话来。拥趸众多,也就是自然而然事情了。

Joel Spolsky大概是全世界都非常著名的blogger,他的读者人数,估计可以排进全世界前100名。文章之优美,观点之火爆,真是几乎无出其右者,读他的书,实在是过瘾之极。

但是(各位应该也猜到了,总会有一个但是等在这里的。)我在读《软件随想录》的过程中,时不时的会有一些疙疙瘩瘩的感觉,细细想来,才发现,还是跟和菜头很像。

举几个例子吧:

1、在管理方法方面,joel一连写了三篇,分别讨论了《军事化管理法》、《经济利于驱动法》和《认同法》。写得非常好,但是也相当偏激。基本上,joel对于人的看法,是静态的,好人就是好人,聪明人就是聪明,最难的不过是招人,只要找对了人,聘进来以后,他自然就会好好干活。基本上,一个好的管理者,就是懂得如何不碍事的管理者。

joel说:采用经济利益驱动法,这样就是在鼓励程序员与制度博弈。但是,问题是一个公司一定会有制度,也一定得建立公平公开合理的制度。而且,员工与制度的博弈,也一定会存在。为了预防博弈的出现,而不订立奖惩制度,实在是偏激的过分的一种想法。

joel说:不能通过给员工发钱来训练他们。但是,这完全就是故意曲解,因为你完全可以训练他们,然后通过金钱来鼓励训练效果好的员工。

joel说:你应该避免用外部激励取代内部激励。但是,在我看来,仅仅只有内部激励,那也很虚伪。简直就是典型的“老板的虚伪”。

一个员工进入一家公司,并非到此为止,他们应该能够在公司的环境里得到成长。如何鼓励他们成长,如何帮助他们成长,是老板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并非任何人进入一家公司,就万事大吉,他同样可能出现波动,有时候干劲冲天,有时候没精打采,如何调整他们的工作状态,如何鼓励他们持续的积极工作,也是老板需要考虑问题。

joel认为,软件开发,最缺的是天才。而我认为,最缺的是全才。什么“全”:全面、全局、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2、在给程序员的建议方面,我又发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joel说:大学教java是一种退步,因为那东西太简单了,无法淘汰那些没兴趣编程或没能力编程的人。但是,在另一篇文章里,joel又说:那门动态逻辑课他只去听了一节,太难了,所以,他决定不上了。而且,他还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人生中重要的是,关注那些真正的问题(real problem),不要陷入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trivial problem)。就像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

这可真是了不起,他能够通过的课程,他就认为非常有用。而他不能够通过的课程,他就认为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且,他还把自己的经验,用来告诫那些同学们。。。

3、joel对于单元测试与TDD的看法,完全就是未经实践的偏见。

4、在《大构想的陷阱》中,joel评论了《梦断代码》一书,他花了不少时间,扯了一些眼睛的工作原理之类的淡,真正有价值的评论,其实并不多。在我看来,有价值的只有一个观点:过于创新性的软件,很难从开源志愿者那里得到帮助。

5、在《用软件搭建社区》一节,我读着读着,就笑了。joel的那个社区,比起国内顶尖社区,还是差距很大啊。

6、在讨论Office文件格式为什么那么复杂的时候,joel说到:一个能与Office竞争的,能够完美读写Office文件的软件,足足要有几千年的工作量等待着你去完成。我又笑了。。。也许,他从来没听说过OpenOffice,WPS,永中Office。。。

7、说了那么多批评,其实,我还是非常喜欢joel的这本书的。尤其是在看到了《关于战略问题的通信之六》这一章,joel说到:在Google洋洋得意的时候,也许会有一家公司,开发出新的、革命性的Ajax类库,然后,有一家公司,发明了一个革命性的浏览器,使得原本非常复杂的Ajax类库,变得运行速度飞快。。。

这篇写于2007年9月18日,2008年9月8日,Google Chrome 0.2版发布。现在,Chrome大概是运行JavaScript最快的浏览器。

也许,就是受了joel的启发吧。

8、《让错误的代码显而易见》,我也非常赞同,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有价值的,给自己的代码命名的原则。

9、《揉一揉,搓一搓》,其实就是一次大型系统重构的过程,当然,在我看来,仅仅凭借开发者的经验,确保没有改坏代码,是不够的,如果joel当初能够写足够多的UnitTest,重构起来会更加轻松一些。

总的来说,joel是一个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blogger,但是他的绝大多数文章,都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阅读快感,因此,强烈建议找一本来读一读。

读书摘抄–《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

昨天在楼下,偶然在地摊上看到一本书,是余英时先生的《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一读之下,觉得实在是太好了。当然,目前为止,我只读里这本书的自序,和第一章《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觉得有很多好的内容,将摘抄一些,或概述大意如下:

一、自序: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

1、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流而不断加深,一直到今天还看不到脱出危机的迹象。不但如此,今天中国的文化危机反而更为深化了。

2、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文化危机,主要的趋势有两个,一个是伴随多元文化而来的相对主义,一个是集体认同的新寻求,蕴含着另一危机,通常称之为“原教旨主义”,作者称之为“返本论”。因为非宗教的返本现象,同样存在,尤其在中国更为适用。

3、1976以后,。。。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文化危机,旧的价值系统已经残破不堪,但新的价值系统却并未出现。这是一种文化真空的状态,前景如何无人能加以预测。

4、大陆学人的反传统激情虽有开始退潮的迹象,但是“国学”研究仅在萌芽阶段,在精神和思想一片空白的状态下,许多“顺手乱抓”的现象出现,这样一种寻求文化认同的“浮躁”状态,结局可能加深而非消解文化的危机。

5、目前大陆官方所推动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文化热”,可能是“死亡之吻”。

6、一百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发生影响的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到了今天,很少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历史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这一家或者那一家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经典。

7、在近代学人中,陈寅恪是少数能够“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的人。

8、即使是当年的“全盘西化论”者,也未尝不认同:“本土与外来成份互为作用,保守与创新相反相成,折中是无可避免的解决。”

9、“全盘西化论”者与“社会主义革命”者,共同的问题,在于他们要拿一个外来的东西,来“化”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只是被“化”的对象。

10、近年来的西方汉学历史研究,已经脱出“中国近代史,仅仅是不断‘回应’西方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样的基本范式。开始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发展轨迹。

11、“中体西用”的看法,越来越没人敢提,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越来越缺乏自信,越来越诅咒传统文化,其结果则是加深了危机。

12、现代的民族认同必须先由每一社会中的文化精英阶层在思想上从事奠基的工作,这是各国历史所共同昭示的。

13、各国民族认同发展史中,“羡憎交织”的情绪,是一种普遍的、不可忽视的现象。可以开启一道理解中国现代史的新门径。

14、承认文化的自主性,并不必然要流入文化相对主义,世界上文化虽多,并不是全没有优劣高低可言。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之所以不能成立,是因为他必须假设各文化之间从无交通,也完全不能互相了解,更不能互相吸收。这显然与历史的事实不符。

二、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

1、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2、清代学术,至道光以后,渐改考据式的学院派风气,不再一味的攻击宋儒,标榜汉学,而是讲究经世致用,以实践为要。

3、曾国藩并不是出身“诗礼世家”,湖南湘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农家子弟,见闻也相当的浅薄,进京之后,颇受鄙薄。

4、在第二个阶段,他的目标是:无失词臣体面,无愧词臣。以此而发愤上进,无非也就是读一些过去在乡下见不到的书而已。

5、经由邵懿辰、唐鉴、倭仁等人的指引,曾国藩开始接触到宋明理学的精髓。

6、道光23年正月12日,日记:(邵)蕙西责予数事,一曰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二曰自是,谓看诗文多执己见也;三曰伪,谓对人能作几幅面孔也。直哉,吾友!吾日蹈大恶而不知矣!邵氏的“直”和曾氏的服善,同时跃然纸上。

7、唐鉴告诉他:检身之要,及读书之法,以《朱子全集》为宗,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如倭仁前辈,用功最笃,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

8、曾在给弟弟的书信中,谈到搬家进城内一事,说到: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良峰先生、宝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子思、朱子言为学比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9、在给诸弟信中写到: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一日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10、曾氏勤学,几乎一日不辍。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读《二程遗书》,初二、初三读《理学宗传》,他死于二月初四,日记止于二月初三。

11、曾氏日记,咸丰九年五月十二日:读书之道,杜元凯称,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若见闻太寡,蕴蓄太浅,比犹一勺之水,断无转相灌注、润泽丰美之象,故君子不可以小道自域也。

12、读书的理想,在“博观约取”,曾氏的重点,在于“约取”,其目的是要造成一种“诗书宽大之气”的士大夫人格。在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的选择上,曾氏以为,后者更为可贵。一涉“好名好胜”,读书便是“为人”了。

13、曾氏读书,有多种读法,“温”已读旧书、“圈”点精读、“读”是认真研读、“阅”“看”为浏览生书或非经典文字。“诵”诗词。在较为闲暇的时候,则每日“温”故“阅”新,交互进行。

14、义理、考据、词章,往往各有偏重,理学家,由重义理,而轻视考据、词章。而曾氏则彻底的打通了这一壁垒,从诗文而润身、然后才能及物。

15、与曾氏同时代的陈澧曾提出“士大夫之学”与“博士之学”的分别。所谓“士大夫之学”则指“略观大意”、“存其大体”。用现代的话说:“士大夫之学”相当于通识,“博士之学”相当于专家。曾氏所向往实践的,就是“士大夫之学”。

16、今天西方所谓“通识”,渊源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也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最高理想。从这一点说,曾国藩的“士大夫之学”,未尝不与人文主义教育,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