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说:“这个文件知乎做的不够细”
1、这不是不够细,而是一个精心写出来的协议。那么严谨的法律措辞,不用心,是写不出来的。
2、如果没有被用户发现,他们就爽到了。
3、有一点掩耳盗铃的是,他们怎么会假设用户不会发现呢?
识天地本心、教生民立命、为往圣传道学、为万世谋太平。
张亮说:“这个文件知乎做的不够细”
1、这不是不够细,而是一个精心写出来的协议。那么严谨的法律措辞,不用心,是写不出来的。
2、如果没有被用户发现,他们就爽到了。
3、有一点掩耳盗铃的是,他们怎么会假设用户不会发现呢?
作为教育的材料选择,我觉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确实很难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是我的做老师的话,也许会推荐学生进行大量的,甚至是漫无目的的阅读,从好的文章中学到什么固然重要,能够从任何文章中都学到些什么,更加重要。
被人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真的说不好。能不能有所成就,在外面的人,当然可以随便说,而在里面的人,当然应该少说多做。
很多时候,谈模式很虚妄,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
Andy Liu的观点我很同意,运营是最重要的,盛大最擅长的,恰恰就是运营。从这一点而言,我很有信心。
回复一下范凯,要是说追求资源极限的话,许朝军为什么不自己出钱来创业呢?所谓极限,也无非是一个钱多钱少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更何况,我对点点网非常失望,部分原因是我的儿子小名就叫点点。对于他把点点网做成这个样子,我很不爽。
回复一下woody,诚意这事,不是看出来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意是熬出来的。
您好,您的文章「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已被删除,原因是:
您的文章如下:
中科大女学生喝浓盐酸自杀,医院暂时不抢救病人,我们能做什么?
这个问题,现在被知乎关闭了,
排名第一的@程才 的回答,让我非常愤怒,所以联想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遇到类似的事情,都会感到「愤怒」,
但是,「程才医生」却振振有词的说:「这种情况下,你们,
然后他回忆了自己的当年的另一个患者死亡病例:「
这个时候的程医生,还是一个有着正常逻辑的青年。渐渐的,
我不禁感到齿冷!幸而还有别的医生,与他有所不同:中科大女学生
我只想说,在患者是三无人员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时,
我们会根据病情申请开放绿色通道,全力抢救。 但因此所欠的费用呢,其实是科室工作人员承担的。就算是这样, 我们也是毫无怨言全力抢救,哪怕连他的家人都放弃, 我们也尊重每一条生命。
这位匿名的医生,我向你致敬!至于那位「程医生」,求你了!
ps. 听说,我写这种文章,会被冠以「键盘侠」的称号,那又如何?
在「私吐槽」专栏,我针对这次的419事件,只写了一句话:「我一直觉得,知乎没搞好,与张亮这样的投资人,有很大关系。」
在「思考IT」这个专栏,我打算写一些更加有营养价值的内容。
前天与一个朋友聊天,我还发表过一个观点:「知乎是国内运营得最好的几个社区之一」,但是,我那天没有提到的「但是」,我想写在下面:
一忌:渐渐被遗忘的初心
周源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知乎团队的初心是什么?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的初心是:
- 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知乎能帮助每个人去展现自己亮闪闪的一面
- 知乎将成为一个由人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组成的 P2P 网络
- 知乎帮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知乎将持续产生高质量、可沉淀的信息,并让有价值的信息和人都关联起来
而我在另一个问题里,提到过自己的担忧:可能导致知乎走向失败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我想,如果知乎有可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对于何为优质回答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知乎的运营,一直都在追求优质的回答。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何为优质呢?
1、大家都赞同?
2、运营的员工有偏爱?
3、名人?
4、能够激发更多的讨论?
5、具备足够的深度和长度?这些都可能不是优质的判断依据,但是也有可能被用来判断是否优秀。
我担心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知乎运营团队,在何为优秀的判断上,默默的,不自觉的,有意无意的,向KPI低头,向热闹低头,向名人和大企业低头。
最终,从一个一流的问答社区,变成为一个二流的,却标榜自己是一流的问答社区。
在大约2年以后的今天,我想:「自己的那些担忧,几乎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二忌:以人治代替法制
在一个虚拟社区,谈论法制,是不是有点大题小做呢? 之前我写过一篇给知乎的公开信:《规则与例外——写给知乎的一封信》后来,这封信还在知乎引发了一些讨论:你对《规则与例外——写给知乎的一封信》一文有什么看法呢?
但是,我在文中提到的所有问题,知乎团队一!个!都!没!有!解!决!
依然是区别对待,依然是顾此失彼,依然是各种潜规则。
这次的张公子退出,终于引起了知乎团队的重视,但是:他们的反应只会让其他知乎用户心凉!
@葛巾 算得上是知乎大神了吧?结果,照样会有没有受到重视的感觉,悠悠的叹了一句:「原来要张公子怒了,你们才会担心啊……」
而我之前的愤怒呢?我很愤怒! – 禾厶口土木曹 – 知乎专栏
他们没有一个理我。我还给他们都发了私信呢!
今天,周源说:对不起,来晚了
我自然要小声的问一句:「您的私信是开放的!您的私信阅读与回复率是多少?」
你们忙,大家都理解,但是你们如果不能一视同仁,就不会得到任何理解。被你重视的,会感到失望。被你们忽视的,会更加失望!
@路小佳 明确指出:“知乎并非因为张佳玮的不满才站出来,事实上,我们在乎每一个人”,这句话,看了很不舒服,此地无银。我想,这就是大家的心声了。
三忌:指手画脚的投资人
其实,前两忌,还算是「可治之症」,这第三忌,才是「不治之症」!
大约是两年前,我曾经一口气喷了一篇文章:《要创业,就别听VC的!》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创业团队不要为了VC的建议而动摇,VC只是出钱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业内人士,他们的建议,未必是为了你事业的长远发展,也许也许只是为了他能够更快脱手。」
但是,在知乎我们经常会看到@张亮 的身影。他的身份是创新工场的投资总监,但是却常常以知乎负责人的身份出来发表各种言论。这次张公子发怒,他居然来了一篇:知乎的耻辱 – 逆旅 – 知乎专栏
在文中,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说到:「刚才我已经跟周源通电话了,也跟相关产品经理沟通了,没废话,知乎会尽快改进审核相关的产品体验。别的话不说了,开始改,必须改好。」
还说:「如果你对知乎的某个用户体验不满,请留言或给我私信,谢谢!我会督促他们,没有任何借口。」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守本分的投资人的形象!
你只是投资人,不是客服,不是公关,不是CEO,不是产品经理,不是知乎团队里的任何一员!
你只是一个投资人!但是你的手伸得太长了!不但给周源打电话,而且直接跟相关的产品经理沟通。 不但在私下插手此事,而且在知乎团队给出官方回应之前,就写什么《知乎的耻辱》!
你管得太宽了!
你管得太细了!
你管得太多了!
言尽于此吧,张亮以前的那些指手画脚的事情,我也懒得再一一去翻了,反正他没少干!
以上就是我的最后一次劝告,下不为例!
我曾经供职的公司,我在其中负责“开发者关系管理(DRM)”的工作,而运营一个公益性质的开源社区,是这个“DRM”工作的其中一部分。简而言之,公司的目标很简单,办一个开源社区,在技术圈子里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改善公司与外部开发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开源社区不会有太多的KPI压力,纯公益性质的网站,给公司带来的利益都是间接的(或者说难以衡量的)。在公司发展顺利的时候,老板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便我们去折腾。一旦公司的战略发生调整,业务出现转向,这种“锦上添花”的工作,对于老板而言就是可有可无的。
归根结底,公司与外部开发者保持良好的关系,究竟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益,是没法说明白的。直白一点讲,我们虽然在做的是开源技术社区,而实质却是在做公关类的工作。而针对外部开发者的公关,往往无足轻重。
所以,如果企业开源不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那么这种事情就肯定会昙花一现。
出于对于开源事业的持续的热情,我也一直在反思,如何才能确保这个事情能够长久的做下去,也许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开源当然会为企业带来价值,这篇文章不去多谈那些虚幻的、文化层面的、企业形象层面的价值,谈点实际的内容。
当然,企业参与开源的形式还有很多,以上5种,可以说是比较能够向CEO们讲得明白的价值。任何企业,如果不能找到参与开源带给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开源总归是无法长久的。
从我个人而言,我肯定相信开源能够给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带来回报。但是要说服具体企业相信这些,依然是困难的。
从由易到难的步骤而论,我想建议大多数企业,考虑以下的路径:
之前我写了两篇关于产品经理的文章,一直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谈到产品经理背黑锅的问题。
是的,我知道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其实是在背黑锅,他们遇到了几乎不可抗拒的挑战:懂产品的老板!
但是,我缺乏一个好的例子(靶子),所以我直到今天,才幸运的找到了一个:你是第五只猴子吗?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金山网络的CEO,傅盛。而他提到的产品,是目前已经非常成功的“猎豹浏览器”。文章各位不妨自行去看,我接着往下说:
另外一篇有趣的文章,也是关于五只猴子的:“湿猴理论”:被科学的寓言
所以,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早在两年以前,就已经粉碎了这个关于猴子的谣言。文章各位不妨自行去看,我再接着往下说:
我决定当场给大家编一个寓言:一个公司里有5个产品经理和一个老板,每次那个最不听老板话的产品经理,就会被痛骂,然后直至被赶出公司!不断的有新的产品经理加入这个公司,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剩下的5个产品经理,都是那种最能够听话的产品经理……
大家觉得,这个寓言如何?
老板其实也不难当,平时忙没空多关注那么多细节,挑中一个细节狠狠的骂一顿。我听说,有一种帝王心术,叫做小题大做,或者叫做敲山震虎,或者叫做见微知著,或者叫做明察秋毫。总之,挑一件小事,狠狠的说,狠狠的批,狠狠的深挖思想根源,狠狠的斗私批修。于是,下面的人,就个个战战兢兢地意识到老大无法糊弄,甚至根本不听我辩解……
总结陈词: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出有价值,有意义,被用户认可的产品来。”
题图:某个看起来像Boss的人物…
一直想写一写我对于测试的看法,较为远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左耳朵耗子(陈皓)的一篇文章:《我们需要专职的QA吗?》,以及段念的一篇回应《对《我们需要专职QA吗?》的回应》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实是:因为陈皓的个人经历,他遇到了一些非常糟糕的QA,结果发现这些活还不如开发自己来干,进而推出“专职的QA是不需要的”。甚至,他将这个结论,推广到了整个行业。
而与陈皓正相反,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测试/QA,这使得我坚信:优秀的测试人员/QA,是开发团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谈谈我对QA进阶(层次)的看法:
这里所谈的层次,都是围绕质量而言的,各种测试的手段,工具,方法,架构,都是他们必须在日常研究的内容,而这些研究,是为了帮助他们自身、以及整个团队,在保证质量时,做得更快、更好。
在我们的团队开发实践中,我发现依照个人的性格、偏好以及相应的分工:
在不同的领域,都需要深入的积累、探索与创新,并不是仅仅空喊一句:“人人都应该负责XXX”,就可以解决的。
本质上而言,我之所以反对陈皓的观点,是因为未来的趋势,并非越来越综合全面,恰恰是越来越分工协作;以前的程序员,从设计、架构、前端、后端、测试、发布、运维,都可以一人完成。但是,从程序员这个角色,已经分化出:产品经理、UI、UE、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DBA、运维、测试等诸多角色。
不能因为跟某个工种合作不顺利,就收回来自己干,如果是这样,岂不是都要收回来?
所以,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更加优秀、更加专业、更加有价值的测试,而非取消这个专业!
题图:不管什么颜色的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但是没有好猫,难道就让狗去抓老鼠?
不出意料的,昨天的那篇专栏文章,果然还是收到了一些批评。比如直接骂垃圾文章的,说我太过片面的,当然,有一句话我承认:昨天的那篇文章,的确没有什么营养,全是负能量,没有正能量啊!
所以,我决定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来一篇有点正面的文章,聊聊我理想中的产品经理。或者说,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我希望能够与怎样的产品经理合作。
1. 见多识广,但是并不随波逐流
是的,我希望他能够了解非常多的其他产品,其他企业,甚至不相干的各种行业的其他产品,不但熟悉人家的功能,更加理解别人的产品背后的逻辑和意图。
但是,千万不要走过来对我说:我就要一个那个XXX的样子,只是颜色改一改。再换一个Logo。
2. 好奇心,理解力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对各种事物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这个是怎么做到的?是怎么运转的?如何才能做成这个样子?
如果他对技术有各种各样的好奇心,技术人员通常都会很乐意给他做一些深入浅出的介绍。只要他的理解力足够,他能够越来越明白技术的很多运作原理。
他不需要自己去写代码,去调试程序,但是:越是理解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原理,将有助于他设计更加合理的产品。
更由于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一些原本不可能的点子,现在也变得可能。如果不及时了解技术的进展,产品的思路要么过于天马行空,要么过于死板守旧。
3.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产品经理,当然会有很多新鲜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有没有价值,不能上来就对我说:“我也不清楚这个功能有啥作用,你先做出来,咱们看看效果。”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会像瞎猫抓死耗子,碰到了是福气,碰不到是运气。一个产品,上线以后,成也不知道是怎么成的,败也不知道是怎么败的。甚至连怎么算成,怎么算败,都搞不清楚。
4.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如果产品经理的脑子不好使,表达能力又弱,那就真的:“说起来全是泪”了。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必定是思路非常清晰的家伙。一个产品来龙去脉,功能架构,服务对象,潜在的逻辑全都很清楚。一旦问他问题,他也能够干净利落的描述出来。
如果有产品经理对我说:你照做就行了,不需要管为什么。我就会大声的骂回去:你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吗?你说得清楚吗?
实话实说:开发人员,也很有兴趣了解他为何要做这个功能。基于真实的理解,他会做得更好。
5. 节奏感,方向感,使命感
不要像没头苍蝇,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做事情,有步骤,有计划,有目标,有原则……
不好意思,我在YY。如果真有这样的产品经理,我愿意降级降薪,加班加点的帮他干。因为,与这种靠谱的产品经理合作一起做产品,我的未来会很靠谱!
题图介绍:一头很酷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