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专栏】产品经理,为什么大家都在骂?

在我不算太长,但却相当丰富的职业生涯中,我与很多产品经理,有过合作。在早年的时候,他们甚至都还没有自己的名称,往往被称之为:“做策划”的、“写文档”的、“画原型图”的。

到后来,有几件大事导致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越来越热,一个是乔布斯作为产品经理的神级偶像,被推上神坛!另一个是类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结网》这样的书,将一条“光明大道”铺在了每个年轻人的面前。

比较凑巧的是,最近我的朋友路盛华在知乎上提了一个问题:懂技术和设计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必要条件吗?我的回答如下:

他们甚至应该懂得更多!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不懂技术、不懂设计,却信心满满的开始“写他的产品文档”,我简直无法想象他能够策划出什么产品来。

足够懂技术,才能够清楚:他的产品将会如何被实现。
足够懂设计,才能够清楚:他的产品将会如何被呈现。

这些都不懂,他的产品就是一团模糊的东西,这样的产品经理,通常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

结果,令人惊讶的收到了一些反对意见。比如这条:

哦对了,这么说,那个《结网》的作者王坚,也不懂技术,那本书一定是忽悠人的。还有,我和很多产品总监级别的人求教过,我问他们,产品究竟需不需要懂技术,他们都只给了一致的答案,不必须要懂技术,一样可以做好产品,额,莫非他们的成功另有妙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看过,《结网》我还没有看过,出于好奇,我还特地去找来看了一下。原文如下:

我不懂研发,确切地说,不会写c语言代码、不会写PHP……。虽然我不能使用这些技术,但我知道这些技术大概都能干什么、其明显的局限是什么。这对于一名产品经理而言,可以算是及格了,所以我可以成功应聘进入腾讯,并且领导过产品团队。

可见,懂研发技术不是成为产品经理的必要条件,不要因为不懂研发技术而放弃对这个职业的考虑。

看到了吧,这行的门槛还真不高!即使是这样不高的堪称及格线的门槛(知道这些技术大概都能干什么、其明显的局限是什么。)还有人会曲解为(不必须要懂)。

而且,更加惊人的是:很多产品总监级别的人都告诉他,不必须要懂技术。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骂产品经理了!真的有很多、很多的产品经理认为:要当好产品经理,有好的点子就可以了!懂战略就可以!学会Copy to China就行了!细节就能够决定成败了!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好吧,进入正文,谈谈我对产品经理段位的看法。

  1. 不入流的:我有一个Idea(注:此处是英文单词),你们能给我实现出来吗?
  2. 末流的:那个产品不错,我们抄一个吧(有一个产品经理叫许朝军,就说过:咱们那是虔诚的借鉴)
  3. 三流的:你看我这个滑动效果,是不是很棒!(一个看了太多Apple文案的果粉,会认为Apple最牛的地方,在于各种细节。)
  4. 二流的:我要这个、这个和那个,这些功能点很重要,我希望能够下周一这些功能可以上线(通常这些话他会在周五告诉我,而且需求描述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5. 一流的:(抱歉,我没见过,编不出来)

好吧,说点正儿八经的话: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非常广泛的知识面、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以及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但是,现在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的门槛,实在太低了,简直比成为一个程序员的门槛还要低。

低门槛导致的鱼龙混杂,甚至劣币驱逐良币,才是产品经理被很多人乱骂的根本原因。

对于有志成为产品经理的朋友,我就送你一句话:如果想要不被骂,你要学习非常非常多的东西,还要非常非常努力,才有可能!

题图介绍:哈士奇团体照

【知乎回答】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

  • 首先界定一下,何谓思维框架。

人的思维,用来干什么?用来解决各种问题!对已经存在的问题,需要有理解问题的能力。对于尚未被他人发现的问题,则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旦问题确立,需要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分析与解决问题,细分下来,实在太多可以说道,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无论是发现理解分析还是解决问题,都追求两个目标:时效性、有效性。做不到前者,就会百思不得其解;做不到后者,就是胡思乱想。而思维框架,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思维的效率,提高思维的效力。既不会每次都从头想起,浪费太多的时间;也不会想得再多,却没有啥有效的结论。
所以,思维框架最大的两个特征,是脉络与边界。脉络就是在思考时,由此而及彼,顺着就下去了。边界就是在思考时,不会考虑太多不可能的选项。有脉络,有边界,就能够更快的得出有效的思考结论。

  • 其次,谈谈如何建立这样的思维框架。

既然要建立的是脉络与边界,那么留心搜集整理事物、理论、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地图思维,就非常重要。之前我回答过一个问题: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它是如何帮助你的?
我的答案就是:建立地图思维。
至于边界,往往来自于经验的积累。或者自己犯过错,知道以后不能往那个方向去。或者愿意接受前辈的经验传承,知道某些禁区不能擅闯。
整理思路,举一反三;积累经验,不再犯错。渐渐的,思维框架也就建立起来了。

  • 最后,谈谈如何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框架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维框架,那就是浆糊脑袋。如果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思维框架,那也是榆木脑袋。无论是浆糊还是榆木,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要避免迷信。举个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为了太平洋战场的利益,于1943年占领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个岛上有一些土著的原始部落,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岛之前,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来的文明,只困守一岛,每天伴随着蓝天、海鸥和无尽的波涛,岛上的居民一直生活得比较艰苦。
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岛以后,一下子带来了那么发达的科学技术,土著人看见:轰轰飞行的飞机降落在新修的简易机场上,运来了人量的物资。尤使土著 人感兴趣的是,飞机运来了各种食物,使那些穿着稀奇古怪服装的人,每天几乎不用劳动就能吃上那样好的食品。他们觉得,所有的奥妙都来自那些飞机,飞机可以 自动生产出各种食物,就像神话中的“聚宝盆”,好东西一个劲地往外搬,就是搬不完。
但是没过多久,由于战略上的原因,美军放弃了这个小岛。土著人怀着复杂的心情看着那些“神人”坐着飞机,消失在茫茫的蓝天碧海之间。这个小岛 很快被现代文明遗忘了,再没有人去注意它的存在。然而,这个小岛及岛上的原始土著居民却永远也忘不了现代文明给他们带来的深刻印象。
过了几十年,当一支考察队登上这个小岛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情景使他们大为惊讶:这些岛上的居民竟然凭着记忆力,用草木扎成了一个飞机模型, 并在这个飞机模型前修了一条像飞机跑道一样的道路。不仅如此,这些居民每年还在飞机模型旁举行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眼巴巴盼着那些驾着飞机的“神”能再一 次光临小岛。无疑,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及飞机都成了小岛居民心目中的“神”和“神器”。那些年老的人,每当祭祀时,就会向年轻的一辈讲述这样一个“神 话”:某年有一些神人,骑着飞龙,来到了这个岛上………

建立思维的边界,要避免井绳效应。这个就不必举例子了吧。总之,建立思维的边界非常重要,突破思维的边界,更加重要。尤其重要的是:次序不要颠倒了。

[知乎回答]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因为打算在知乎删掉多余的回答,所以在这边存档一下(立此存照,以作自警)。

 @南山子 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有一个很有趣的习惯,就是在被人反驳或者指出硬伤的时候,及时删除自己的答案。所以,我的这个回答,希望能够引发他把自己的这个答案也删除掉。。。嘿嘿


当然,我不打算骂他,只是想向其他的知乎朋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在南山子的答案里,有一些非常糟糕,或者说危险的逻辑。

读一本书的作用,不是由这本书决定,而是由这本书所在的国家与民族决定的?
而且,不是由作者当时所在的时代与影响力决定的,却是由几百甚至几千年以后的那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决定的?
假设,再过几百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又上升了,是不是那些书,又有阅读的价值了呢?这种读书时的势利眼,不是很可笑吗?

无论中外的古籍,都有很多有价值的道理,无论是印度的四吠陀、摩奴法论和佛经、犹太人的圣经旧约和塔木德,都是值得一读的古书,怎么能说因为人家也有,所以我们的就没有价值呢?

当初薛涌写过一本书《论语研究》,我写了一篇书评《莫以成败论文化/文明——评薛涌《论语研究》庄表伟》,令我比较佩服的是,薛涌在自己的博客里全文贴出了这篇批评,我认为他这一点很棒!引用一下我的一个观点:

我想非常郑重其事的问一句薛涌先生,那伟大的雅典城邦,如今在哪里?抄一点薛先生肯定知道的历史吧:
公元前338年希腊地区的诸多城邦国家惨遭北方马其顿国入侵并逐一消灭,就此亡国。
公元前146年,希腊地区转被罗马帝国统治,罗马帝国分裂后,希腊地区继续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统治。
公元1460年,奥斯曼土耳其(西逃的突厥)袭灭东罗马,于是希腊地区被土耳其统治。
直到1829,希腊人赶走土耳其人,在历时两千多年的亡国奴生涯之后,终于成功复国。
二战时又被德意所灭。
1944年复国至今。
请问,这样的一个雅典,这样的一个希腊,是失败,还是成功?按照薛涌先生是否愿意生活在那里的逻辑,那个雅典城,我起码有两千年的时间,不愿意在那里作亡国奴。而在中国,这个时间,要短到不超过两百年。请问,哪个文化,才是失败的文化?
在我看来,一个文明,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曾经在人类的思想领域,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一点来说,古希腊文明的成就,是完全毋庸置疑的。单以成败而论,不但狭隘,而且可笑,不但偏激,而且容易自相矛盾。

当南山子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断根绝种,传下来的只是皮毛。” 我想他肯定已经忘记“文艺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那些古书,可不是一直不间断的传承下来的,相比中国文化的断层,西方文化曾经有着更大、更深、更久远的断层,对于这样的巨大断层视而不见,却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断根绝种。我想这位青年学者,还是学力不足啊!

最后要谈一下逻辑的问题,题主的问题是:“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而南山子的回答,却是一个劲的偷换概念,我曾经在另一问题里,提过一个看法:

我想要说的,在知乎存在的两个问题:

  • 有太多的问题,题主都不会提问!要么大而无当,要么不知所云,要么根本就不是在提问,要么根本就是在寻求赞同!
  • 有太多的回答,答题者都不会回答!要么根本不看题,要么借题发挥、严重跑题,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为喷而喷!

而南山子的回答,就是典型的借题发挥,为喷而喷。他背后的逻辑是:因为中国的古书不是现代文明的根源,而要想了解现代文明,中国的古书没什么作用,所以读中国的古书没用。这样的逻辑,说得通吗?作为一个肯定学过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三段论”的青年学者,你的这个回答,符合三段论吗?

除了反驳南山子的观点,我还是应该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的!否则,也算是跑题,而没有回答问题了,我怎么能够学他那样呢?

读书要想有收获,要看你会读不会读,如果不会读书,读死书,死读书,哪怕是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照样读不懂,照样没收获。而读书要想有收获,首先就要放下成见,既不要跪着读,也不要蔑视着读,既不要尽信书,也不要只想着挑错。端正的态度,是读书的第一步,所谓正心、诚意是也。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是读书、学习、做人的大道理。有这样的态度,读书自然会有收获,作用什么的,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读者自己。

再抄一段公案作为结束语:

1943年,徐复观请教熊十力应读何书。熊十力叫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他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不久,徐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熊十力问有什么心得?徐说了许多不太满意处。熊十力听完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要用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去读书,要虚怀若谷,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先入为主,更不要抱有偏见。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修改后的新版本:

楼下@薛章 的这个回答: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才是真正的正面回答,我的答案,也是跑题歪楼的,打算借Top1的位置,帮楼下的好答案打个广告,自己的那些回答,纯攻击的言辞,自我反省之后也决定删除,只剩下一些核心论点:

  • 我认为,询问读书、读古书是否有作用,是一种奇怪的心态,书的用处,是自己读出来的。垃圾书,还能作为反面教材呢。
  • 读中国的古书,大有好处,但是未必是一些功利主义的好处。
  • 我自己读书,仅仅是从兴趣出发,无论古今中外,也不讲究先后次序,可以说是乱读书,不求甚解的类型。也因此读过一些古书,不敢说全面理解,但却总有些所得。断言他人读了无用,我以为太过武断了。

[知乎回答]如何提高阅读源代码的能力?

谢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正是我想要认真思考,然后回答的问题!

@johnniechau 推荐的《代码阅读方法和实践》,是一本好书,我只打算在这里简单的聊一聊自己的经验与思考。

我们先假设一种最恶劣的状况,你被迫接手一个遗留项目,原来做项目的家伙,全都四散逃亡了,不但没有任何说明文档,而且还找不到人,老板给你一段并不宽裕的时间,你得读懂他们的代码,然后接着维护……通常,这是噩梦的开始。

当然,从提高能力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好机会。所以,@刘立 虽然只说了两个字“压力”,我认为的确正中要害!

我们可以用拼图这样的游戏,来做一个比喻。一地的碎片,你如何将他们尽快的拼在一起?

  1. 寻找边角的块(除了四边都是凹凸的块之外,其他有一到两条边是直线的块,会少得多,也更容易辨认与拼接。)
  2. 将碎块按大的色块分类,从一次查找,变成二次查找。
  3. 一开始碎块最多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及一点点的运气。
  4. 如果你的记忆力足够的好,碰到的碎块能够在脑子里留下一定的印象,那么有助于你快速找到匹配的碎块。
  5. 经验能够帮助你提高效率,熟能生巧。

回到代码阅读,我们来做一个类比:

  1. 寻找代码中最明显的入手处,比如main函数,core文件夹,model、view、controller的三种大类等等。
  2. 从理解文件夹、文件名开始,而不是一上来就埋头进入源代码之中。
  3. 一个好的全文搜索工具,能够帮你找到相关的代码与片段,渐渐的,看起来一团乱麻的代码,就会显现出各种可以被理解的关联出来。
  4. 记忆力总是有用的,在脑子里绘出整个系统的架构,并且补充越来越的,越来越清晰的细节。
  5. 一样是熟能生巧。
  6. 相比拼图,代码阅读还要容易一些,你不需要理解全部的代码,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以后,就可以先放过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

另外推荐阅读我目前正在写作的一份文档《借助开源项目,学习软件开发》——第五章:理解开源项目:link
引用较为相关的一段在下面,供参考:

5.5. 知其所以然
有一句俗语叫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用在任何学习科目上,几乎都是恰当的。本章叫做《理解开源项目》,而之前的4个小节,可以说都是属于“知其然”的功夫。如何才能知其所以然呢?

所以然包括哪些内容?
往大了说,整个这份文档,希望帮助读者达到的,就是能够对于开源软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算是真正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架构决策”、“代码风格”、“领域知识”、“编程技巧”等等内容,都算作是所以然的一部分。
架构决策 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源代码,理解整个项目,为何像这样,而不是那样做架构设计。其间蕴含着项目作者的经验和智慧,理解了这个,将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代码风格 每一种语言、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开发者群体,甚至每一个开源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代码风格,这种风格,有其背后的合理性,也有很多是来源于某种开发哲学的思 考。理解一种代码风格,就是理解一种思考的模式,一种思想的体系。能够多了解一些不同种类的代码风格,对于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
领域知识 有些代码不容易看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我们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多年的程序员经验告诉我,要做好某一个行业的软件,一定要成为 某一个行业的内行。甚至要比那个本行业的业内人士,更加精通。因此,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通常是能够跟你聊多个不同行业的话题的。强大到你几乎无法分别他的 是不是业内人士。因此,通过理解开源项目,进而理解相关的领域知识,会有很多收获。
编程技巧 阅读优秀的开源项目的代码,有时候很像是看一本好书。细细品味,慢慢的体会。我们会发现一点一滴的“妙处”。这些妙处凝聚了程序员的巧思妙想,能够体会得越多,对我们的帮助也就越大。

所以然还包括的一些内容:
个人偏好 开源作者也是普通人,他们有很多观点和取舍,未必能够说服他人,只能算是他们自己的偏好。而他们将自己的偏好表达在代码里,有些时候,我们能够很容易理解 (因为我们也是这样想的)。有些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很不解,而且,常常会发生的一类故事就是:某某大牛写了一个开源项目,另一个大牛有感觉不爽的地方。提 了意见建议,人家又不肯改。结果,这另外一个大牛,就一怒之下,另起炉灶,写了一个新的开源项目。
历史原因 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解释了《为什么Vim使用HJKL键作为方向键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Bill Joy创建Vi文本编辑器时,他使用的机器机器是ADM-3A终端机,这机器就是把HJKL键作为方向键的。

如何搞清楚这些所以然呢?
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应该伴随我们“通过开源项目,学习软件开发”的始终。但是,从方法论来说,可以尝试从以下一些角度出发来思考:

  • 如果我来做一个,会如何去做?
  • 如果能够对这个项目做减法,我可以去掉那些模块和代码?真的能够去掉吗?
  • 通过阅读单元测试,理解开发者的设计思路。
  • 尝试做一些破坏或者修改,来理解项目中的那些做法。这个在下一章会更详细的讨论。

讨论 到开源社区去,发起一些讨论。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经过足够深入的思考。不要尽是问一些傻问题
向作者提问 与上面的讨论类似,前提是要先思考。当然,还有一个讨巧的办法,你可以提出:翻译这个开源项目的英文文档,然后,对方当然会很高兴——国际化了嘛。然后,你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阅读指南 有些著名的开源项目,本身也非常复杂,所以会有一些文档与书籍:linux内核代码分析、MySQL源码解读、PHP源码分析等等。如果有心学习这样的大 型开源项目,这种入门指南,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这毕竟是别人嚼过的饭,肯定不如自己去啃来的香。所以,还是回到那句老话,源代码才是最有营养的。

[知乎回答]如果为知乎写首诗,你会怎样写?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74869/answer/15820281

 

对酒当歌,叹人生兮几何。
古有屈原,咏天问与九歌。
浩瀚苍茫,当上下而求索。
时光荏苒,惜岁月之蹉跎。

昔日艰难,有凿壁而偷光。
发奋苦读,常刺股与悬梁。
名师难遇,千里求学他乡。
知音难觅,伯牙摔琴心伤。

今非昔比,求知易如反掌。
身无长物,揽万卷于网上。
问答辩难,可教学而相长。
千里知音,未谋面却来访。

知乎出世,聚英才于一堂。
稀有社区,以认真为风尚。
妙问妙答,常有缘得欣赏。
牛人高人,可讨教也无妨。

赞曰:
惟愿知乎常驻世,惟愿知友常交流;
惟愿知识常流传,惟愿智慧常增长。

[知乎回答]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78637/answer/15827088

原本以为是一个哲学问题。看了@陈甫鸼 的回答,感觉就是应该这么抒情的回答的。当然,文字功底太差,抒情也抒不好。只能打一些比喻吧。

世 界是一张大网,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物,相互之间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佛教中所说的因缘: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 “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 果报: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因缘果报,条理分明,丝毫不爽。不过,凡人如我等,却往往看不 清,看不透,猜不出。

世界是研究的对象,中国古代有说法: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印度佛经也有类似的说法: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东西南北上下为界。与当今物理学只主流的时空观,相当符合。作为一个具备理科背景的家伙,我的世界观受主流物理学的影响非常深,所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研究 对象,毫无问题。

世界是修行的道场,人生在世,世界就在我的周围,无可逃离,也无可回避。穿行其中,渐渐经历诸多事情,也渐渐的能够成长起来。以渐修渐进的态度,面向世界,所以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世界是我的心境之折射,简单抄一个小故事在下面:

一 天早晨,牧师的儿子约翰哭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了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 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没想到,不到10分钟,小约翰就拼好了。每一片碎纸片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整张世界地图又恢复了原状。牧师很吃 惊,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只要人对 了,世界就对了。”

 

[知乎问答]你的历史观是怎么样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76229/answer/15823674

自问自答,正好借此机会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

  1. 历史是什么?
  2. 我们如何了解过去的历史?
  3. 了解、学习、研究历史,有何意义?

1. 历史是什么?
在我看来,历史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客观存在过的过去。这是历史的第一层含义,也是其最根本的含义。没有客观存在过的过去,其后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其次,历史是由各种史料汇集而成的综合。包括书籍、包括文物、包括各种能够帮助我们追寻过去真相的事物。但是,在这些史料中,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因为时间而造成的证据缺失,这是一种无奈。另一种是因为某种主观原因而臆造的内容,这是一种无耻。

再 次,历史是我们个人(作为阅读者)所留下的印象。我们或者认真求索,或者道听途说,或者正儿八经的去看史料,或者坐在沙发上看穿越YY电视剧。总之,都会 逐步的形成对于过去的各种看法。这些看法,就是我们眼中的历史。当然,大多数人停留在道听途说与教科书/电视剧的灌输之下,再无寸进。

2. 我们如何去了解过去的历史?
这是一门方法论的学问,说起来那简直就可以开一门史学方法学的课了。

简单而言,就是要有追求。不要停留在肤浅的表象上。不要轻信,不要盲从,不要太幼稚。当然,另一方面,过度怀疑,啥也不信,疑古过甚,也不妥当。研究历史,我非常、非常推荐,首先阅读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前言中,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之后的四条。这是起码的史学态度。

其次是要讲逻辑,有比较,就能够有鉴别,各种证据排列起来,通过讲逻辑,讲证据,就能够把最不可信的结论排除掉。越是以专业的方法,去探究历史,就越是能够体味到历史的妙处。而那些喜欢道听途说野史逸闻的朋友,其实倒不妨找些小说来读。

再次是存疑,没有人能够完全确信的掌握过去的历史,很多事情都只能存疑。信心满满,甚至拒绝承认某些可能性,就陷入某种固执的状况了。

3. 了解、学习、研究历史,有何意义?
首先是对人、对事,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往往会以神奇的形式,在未来再次重演。过去存在过的人物,那些活生生的人性与抉择,今人也无非是在此瓮中。读史可以识人,读史可以明事,总之大有益处。

其次是找到自我定位,我、我所在的时代、我所扮演的角色,在历史的眼光看来,处于何种位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读史而能自我反省,自我对照,则益处更大。

再次是有助于治国,这个是中国史学的传统观点,这里就不展开了。多说一句的是,有很多呆头鹅一类的读书人,自以为熟读经史,就敢放言治国之道,也是一害。

[知乎回答]无论男女,怎样的人称得上是个「有趣的人」?

  •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物。
  • 能够关注细节,发现或者创造笑点。
  • 善于讲故事、讲笑话、讲道理。
  • 勇于自嘲,善于自省,乐于助人,长于宽容。
  • 话可以很多,却懂得何时闭嘴。
  • 朋友不必太多,却大多交心。

[知乎回答]你为什么喜欢国学,学习和阅读国学经典?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56359/answer/15793962

因为答案中,抄了不少自己过去的文字,所以就不再抄一遍到博客里,只贴新写的部分:

 

第三部分,可以说说学习国学的益处

直白的说,身为国人,自然要略明国学,否则何以有面目见人?又将以何等面目见人?能以自信、自尊、自足的姿态,立于人前,自然是一大益处。

再说说国学经典的特色:文章不长,往往不必通读,分章、分节、分段,都可以不时翻出来细细品味。作为思考的素材,特别合适。略有闲暇时,存思默想,往往有新的收获。这也是一大益处。

国 学思维,无论儒释道哪家,都强调反躬自省,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这里引的是儒家说法,佛道两家,也另有类似的表述)。这都是在我看来,安身立命最 切要的功夫所在。修身、修养、修心、修炼,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渐渐的,气质就会有转化,心性就会有净化。这也是一大益处。

最后谈到信仰的选择,我个人的信仰是较为坚定的儒家信徒。有几篇文章,表达了我的观点与抉择依据,可以作为这篇回答的延伸阅读。能够确立并坚守自己的信仰,自然有无穷的益处。

怒喷一篇《Tower.im 能否称得上是「全球最高效好用的团队协助工具」?为什么?》

针对@沈学良彩程设计CEO的回答,我忍无可忍,怒喷了一篇!

针对排名第一的@沈学良 的回答,我想多说两句:

你说:我给37signals的Jason写信,想获得他们Paper-like Interface的UI设计授权,但他拒绝了。所以,我们仔细阅读37的版权声明后,仿制了现在的界面。。。

我想,这个可以够得上挖空心思的抄袭吧!在被明确拒绝之后,你们还不死心,开始去钻人家版权申明的空子!

你说:我们由于自己的无能,做了30版设计尝试都觉得不好,走投无路就只有仿制,把用户的体验放到第一位,坦然承认自己无能。

我想,这个可以够得上厚颜无耻的抄袭吧!不抄袭,你就走投无路了?把用户体验放到第一位,你就可以抄袭了?

你说:我们的Tower发布后第二天,37的人就在Twitter上就看到了,他们啥也没说,倒是国内被说的我们一无是处,而且是被根本没认真用过的人上来就喷,真糟糕。

我想,这个可以够得上掩耳盗铃的抄袭吧!他们之前就已经回信拒绝了你们。还要怎么跟你明确?非要人家在公开的场合,再骂你们一次,才算是表达了不满吗?他们啥也没说?还是你把耳朵蒙起来,假装没听到啊?

你说:实际情况是,我们从2010年就开始用Basecamp,但是国内访问实在太慢,还会被墙,所有的体验都被摧毁了。我们团队的协作又完全离不开在线协作,是痛苦促使我们自己造了Tower。

我想,这个可以够得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抄袭吧!这样的理由完全无法解释为啥你的网站要公开对外提供服务,而且还是一个收费服务。如果,你仅仅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团队协作的话!

你说:这是个商业机会,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让那些觉得Basecamp不够好的团队,多一个选择。Two is always better than one。

我想,这个可以够得上自己打脸式的抄袭吧!前文还在说:Paper-like Interface实在是天才的设计。我们由于自己的无能,做了30版设计尝试都觉得不好。现在居然恬着脸声称,要比Basecamp做得更好了!你有这能力?那又何必去抄?

你说:我们还面向学生团队和公益组织提供Tower免费计划,希望学生能够用Tower做出更好的作品,公益组织用Tower能够更高效的远程协作,这些都是Basecamp永远都无法覆盖的需求,不是不能,是DNA决定的。

我想,你开始以肆意猜度的方式,来攻击你们的竞争对手了!还DNA!你们的DNA里,充斥的是什么呢?

你说:精英们,别闹。。。另外,我也欢迎你也来做团队协作工具,给国内的小团队提供比Tower更好的工协作具,把我们干掉,求你们了!

我想,这算是恶意卖萌吧!

恭喜你,这篇文章再一次刷新了我所认知范围内的下限!
你!做!到!了!

另外,知乎的朋友们,你们那么多赞同票投给第一名的回答,为什么?
节!操!何!在!